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森林文苑 > 绿色文苑

重播绿色,守护我们的财富和家园

发布时间:2010/10/27 15:15:49  浏览次数:


重播绿色,守护我们的财富和家园
                            ------舟曲泥石流之殇感怀
曹梅梅

      2010年8月7日晚上11点,两百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沿着舟曲县北山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直流而下,越过十几道拦渣坝后,一路在黑夜里咆哮了40分钟,最终戛然而止于瓦厂村附近的白龙江。
      转眼间,房倒屋塌,妻离子散,阴阳两隔!
 
      绵延5公里长的泥石流一眼望不到尽头,沿着淤泥缓慢而上,如果不是矗立其间的几块巨石,很难想象就在脚下,许多村庄曾存在于这个世界!
      截止8月15日16时,舟曲泥石流死亡人数达到1248人,失踪496人,受伤住院治疗66人。灾害还导致县城1850多间商铺被掩埋或浸淹,总面积超过4.7万平方米,经济损失高达1.12亿元。
      舟曲,这个人口只有13.47万人的小小县城,一夜之间让所有国人为之心痛!
      是谁掠夺了我们同胞的生命和财富,又是什么毁掉了他们美好的家园?
让我们带着问号走进舟曲。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四大泥石流灾害频发地之一。沿着白龙江进入舟曲县城的路上,几乎所有山的岩石都裸露在外,像是一个没衣服穿的贫苦老人,这还是造林20年后的结果。很难想象,解放前,这里的泥土曾孕育过举世闻名的原始森林!
      在舟曲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甘肃江南”的美誉。而自从上世纪50年代地方政府大刀阔斧的砍伐森林以来,短短50多年间,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67%,下降到现在的20%! 那些守护家园的茂密的原始森林,那些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就在伐木工人的锯子和斧头下轰然倒下!到后来,大树都砍没了,就砍防风林,而这些用于保护新苗生长的防风林原本是禁止砍伐的!
      1981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让舟曲人第一次品尝到了掠夺资源的苦果。当时50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了白龙江,主要城区被淹,幸运的是,除了农田房屋被淹外,人员伤亡不多。
  1985年开始,舟曲县林业发展思路发生转变,砍伐数量开始逐年递减,并加强造林计划。
      但可惜的是,由于常年干旱,土层又不厚,加上许多防风林被砍光,至今二十多年的造林工程收效甚微。树木的生长率很低,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小老树’,很难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1998年国家要求停止森林砍伐,这等于掐断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命脉。
      2001年,舟曲县为了发展经济,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短短十年间,舟曲县获得审批的大小水电站55座,共5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建成的有27座,仅在拱坝河上就聚集了大小水电站十多座,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水力发电产业已然替代林业成为舟曲的经济支柱。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重走掠夺资源的老路,虽然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对环境的破坏却和砍伐森林一样致命。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道中胡乱堆积也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高悬的水库还威胁下游群众的安全。
      没有了森林庇护的舟曲,裸露着松散的岩石,像一个古稀老人在秋风中颤抖,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终于,在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的影响下,在汶川地震的推动下,加之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松动,再遭遇强降雨,就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
面对灾难,我们除了惋惜,除了援助,更多的应该是对整个事件的反思。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个“舟曲”:7月13日,四川九龙县泥石流8人遇难;7月24日,陕西山阳泥石流29人被埋;7月25日,四川汶川泥石流6人遇难……虽然灾难带来的损失不一样,伤痛却是相同的,教训也是一样的。
      再建秀美山川,重塑绿色家园,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更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作为单个的个体,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们可以从本职工作做起,造林、护林,用我们的专业知识,用我们的有利条件,宣传林业政策和法规,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号召全社会都来保护森林、重播绿色,重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捍卫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家园!(石砭峪保护站)

上一篇:接访“三字经”

下一篇:老县城之旅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