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区管理  > 公众教育 > 科普知识

蜉蝣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1/9/29 15:03:07  浏览次数:


蜉蝣成虫在水面“婚飞”


夏季的溪水、湖泊附近,常能看到一种飞舞的小虫,体态轻盈,翅膀晶莹,后面还有修长的尾丝,这就是传说中“朝生暮死”的蜉蝣。诗经《国风 曹风 蜉蝣》中写道,“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古人用蜉蝣生命的短暂,引发对自己生命归宿的思考。人类认识蜉蝣已经数千年,但对蜉蝣却还有一些误解,本文就说一说蜉蝣那些事。


某种蜉蝣稚虫


某种蜉蝣亚成虫刚刚蜕皮成为成虫

某种蜉蝣成虫





一、“朝生暮死”生命短?

中国的古人用“朝生暮死”来形容生命短暂,是因为古人观察到蜉蝣飞舞往往只能持续几个小时,如此优雅美丽的飞虫却这么快死亡,引发了无限感慨。但古人没有观察到的是,蜉蝣在空中飞舞时,已经是成虫,成虫期确实生命短暂,但蜉蝣生命周期包含了卵、稚虫、亚成虫、成虫四个阶段,其中的卵期在水中1天至数天,稚虫期要在水中生活1-3年,并蜕皮生长好几十次,以亚成虫在陆地上进行最后的性成熟,并再次蜕皮成为成虫,成虫需要在几个至十几个小时内完成交配产卵,之后立即死亡。照这样计算的话,蜉蝣的生命周期至少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三年以上,在昆虫中也算是活得长的了。


二、蜉蝣是“一种虫子”?

人们通常认为蜉蝣指的某种昆虫,其实世界上没有“蜉蝣”这“种”昆虫,人们常说的是“蜉蝣”这“类”昆虫。蜉蝣目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共有折叠蜉蝣总科Ephemeroidea和折叠四节蜉蝣总科Baetoidea两个总科,包含有:褶缘蜉科、网脉蜉科、蜉蝣科、花鳃蜉蝣科、鲎蜉蝣科、四节蜉蝣科等14个科,2250多个种类,其中中国有250余种。

蜉蝣目昆虫的共同特点是:身体柔软纤细,翅膀三角形,后翅明显小于前翅,腹部末端有一对细长多节的尾须和一条中尾丝,生命周期中具有亚成虫期和成虫期并且很短暂,稚虫期在水中生活1-3年。

在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双翼二翅蜉、直线蜉、间蜉、腹色蜉、尤氏新河花蜉、台湾拟河花蜉、大眼拟河花蜉7种蜉蝣,分属于四节蜉科、蜉蝣科、河花蜉科三个科。



某种蜉蝣雌虫在水面产卵

某种蜉蝣稚虫


三、“蜉蝣”是弱者?

空中“长袖善舞”的蜉蝣,看起来也没有啥“战斗力”,加上成虫只有不到一天的寿命,稚虫在水中也需要躲避各种天敌,看起来是自然界的弱者。其实不然,蜉蝣也有它强者的生存智慧和招数。

蜉蝣从卵到成虫,确实需要经历太多的危险,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局面,蜉蝣采取了“数量取胜”的策略,每只雌性蜉蝣生殖过程可以产下成千上万的卵,这些卵在水中仅仅不到14天即可孵化出稚虫。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各有其生存之道,有的善于爬行,可以紧紧抓住水底的石块,行走在水底,即使水流湍急也无碍;有的善于钻穴,用前肢扒开水底泥沙,钻入穴中;有的善于游泳,其尾须和并拢像鱼尾,水中穿梭速度惊人;有的善于攀附,紧紧附着在岩石底部,不惧风浪。蜉蝣大多数以藻类、水中碎屑等为食物,也有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的。

蜉蝣从卵到成虫,经历了几十次的蜕皮过程,每次蜕皮过后身体暂时无外骨骼,非常柔软,可谓要经历无数次生死劫难,其整个生活史随时要警惕水中鱼虾的觊觎。但由于数量众多,总会有相当大一部分蜉蝣坚持到最后,钻出水面,羽化为成虫。成虫口器和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因此蜉蝣成虫在短短数小时的生命中不吃不喝,并且因器官退化而身体轻盈,它们把积蓄的能量毫无保留用来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成群的蜉蝣雄虫飞舞在河边和水面,释放大量性信息素,吸引来雌虫加入队伍。此时常常有成群结队的蜉蝣纷飞,每一只蜉蝣都急于找到自己的配偶,由于雄性多,雌性少,于是常常上演了数十只雄性蜉蝣追赶一只雌性蜉蝣的场面。雄性蜉蝣一旦完成交尾就立即死亡,雌性蜉蝣平均要接受数十次交尾,之后在水面产卵,产卵后也会死亡。蜉蝣的生命过程看似卑微纤弱,但达到了种群延续的目的。

据调查,蜉蝣生活在除了北极和南极外,温带和热带的几乎所有的区域,作为自然界组成成员,它们无疑是强者。



蜉蝣交配后成片死亡


四、“蜉蝣”无足轻重?

 绝大多数人对蜉蝣似乎毫不在意,似乎它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蜉蝣对于人类真的无足轻重吗?其实它与人类也息息相关。

蜉蝣的整个生命过程,因为其数量庞大,往往是其生境中的食物链重要一环,为众多的鱼虾等生物提供了食物,蜉蝣成虫完成繁殖后,坠落水面或地面,也会成为其他动物的美餐。

蜉蝣对水质的变化非常敏感,不同种群对水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为蜉蝣的稚虫长期生活在水中,并且是杂食性,其对水体水质变化敏感度高,科研人员常常把蜉蝣稚虫丰富度和多样性作为水质监测的重要指标。因为蜉蝣喜欢较为清洁的水体,因此假如在自己家周围河道湖泊中能找到大量蜉蝣稚虫,则说明水质环境很好。蜉蝣的成虫虽然难得一见,但稚虫还是可以找到的,在洁净水体中,搬动大块石头,在其水下部分常常能看到攀附其上的蜉蝣稚虫。

作为有翅目中较早出现的昆虫,蜉蝣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比绝大多数昆虫都更早。蜉蝣起源于石炭纪,距今有3亿年以上的历史。据化石表明,蜉蝣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虫,与蜻蜓同为最早会飞的动物。现存种类保留着一系列祖征和独征,它们对探讨和研究有翅昆虫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我国湖南益阳在2016年曾有《湖南益阳“万只蜉蝣突然暴毙” 专家:自然现象》的报道。而近年来,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匈牙利的提萨河、白俄罗斯也曾有蜉蝣聚集成为奇观的报道。数以亿计的蜉蝣仿佛雪花一般纷飞飘落,引起很多人的不适甚至恐慌。其实据动物学家解释,这是因为水体中的蜉蝣稚虫数量庞大,在合适的光照、温湿度、气压等自然因素推动下,大量蜉蝣稚虫纷纷在同一时间羽化繁殖,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奇观。匈牙利提萨河因为有了这个奇特的“飞花”景象,成为一年一度人们旅游的打卡地。看来,蜉蝣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呢。

再则蜉蝣成虫因口器完全退化,不会咬人,其死亡的尸体相当于义务把水体中数以吨计的营养成分搬运到了陆地上和水面上,会成为鱼类、鸟类等其他动物的美餐。



游客欣赏蜉蝣婚飞

蜉蝣化石

蜉蝣化石

五、蜉蝣之思

苏轼的《赤壁赋》中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以蜉蝣和粟的渺小,相比天地和沧海的博大,感慨叹息人的一生之短暂。而全篇的重点在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观:既然大千世界自有其运行规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又何必叹息艳羡天地与沧海的久远,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够了。这一点倒是和蜉蝣的精神有些像,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底默默无闻,经历过千难万险后,短暂的美丽飞翔只为了神圣使命,为了完成使命耗尽全部的能量,堪称一曲生命之歌了。

致敬,蜉蝣,且为你加油!(文/马宇 图/网络)


民间创作的蜉蝣仙子画像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