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区管理  > 资源保护 > 保护动态

北沟寻牛记

发布时间:2018/6/27 8:53:10  浏览次数: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之一,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是羚牛秦岭亚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确定为40个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构成秦岭羚牛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尽管先期均给出了不同时期羚牛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但随着时间推移、环境的变化,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和分布究竟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羚牛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些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研究透彻,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出开展对保护区内羚牛分布的现状及种群数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为此,2018年3月6-8日,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研究》课题启动培训会,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卜书海教授负责,对调查目标、内容、技术方法以及调查表格的填写等进行了课堂讲解与现地实战演练。
培训结束后,随即将课题组成员分成两个调查组进入外业调查工作阶段。
根据课题分工,第一调查组由邵建斌任组长,调查组员由8人组成,主要负责老林和北沟保护站辖区的调查任务。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调查组成员们将根据事先设计的调查样线,一步步踏遍保护区的角角落落,探索羚牛族群的下落,遥望羚牛族群间的互动,追寻秦岭高山王者的雄姿。
时间:2018年3月15日  天气:晴  预定路线:北沟
邵建斌起来了个大早,按照预定计划,今天他要带着调查组的几位同事,到北沟进行野外调查,寻找羚牛的活痕迹,追踪它们的脚印和粪便等痕迹。羚牛平素行踪隐秘,想要找到他们的踪迹并不容易,除了辛苦,还要看运气。
 一年四季的山,都是不一样的。夏天雨水多,湿度大,走在林子里常常让人衣服焦湿,入冬之后又多下雪,每一次落脚都有可能踩空,十分危险,厚重的衣服也让人行动缓慢。唯有春秋两季,相对惬意。但也仅仅是相对而已。
众人在山林里埋头行走,一开始还能有说有笑,随着路程的增加,就只剩沉默和喘气。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了3.58KM,在海拔1844米处,发现了今天的第一个羚牛痕迹----羚牛粪便,虽然是夏季粪便,但也不虚此行了,大家加快了步伐,期望找到更多的羚牛痕迹。
中午13点时,一行人停了下来,坐在河边的阴凉下休息,吃干粮。邵建斌由于膝盖受过伤,爬起山来不是十分得力,大家笑称他“邵老汉”,此时他索性直接躺在了地上休息。
稍事休整,一行人又迈开了找寻的脚步,一路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又找到了几处羚牛冬季和夏季的粪便,对发现的痕迹按照调查技术规范要求,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拍照。
在行进到3.95KM,海拔1890米处,发现了一堆散落着的骨头,有头骨、肩胛骨、股骨、肋骨和脊椎骨。
那些头骨、肋骨与脊柱看来像是鬃羚的,但肩胛骨与股骨又像是羚牛的, 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众人一时不解。
王西锋分析道,这些较大的肩胛骨与股骨肯定是羚牛的,而头骨、肋骨与脊柱应该是鬃羚的,可能是因为山势陡峭,羚牛的骨头与鬃羚的尸骨,被雨水冲刷,混在了一起,大家对王西峰的分析表示赞同。
海拔1958米,山上滚落的巨石与山体形成了一个天然洞穴,避风向阳,已然变成了一个羚牛卧房,洞口满是羚牛的足迹,洞里的地面上也布满了粪便,王西峰对这些做了详细的记录。
在经过羚牛的 “卧房”没多久又发现一处较新鲜冬季粪便,应该是3-7天之内的,证明近期这里一直有羚牛在活动,对一行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16:20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为安全起见,一行人停下了搜寻的脚步,开始了返程,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走了出来,顺利地完成今天的调查。
今天的调查收获颇丰,共发现羚牛骨骼2处,羚牛夏季粪便2处,羚牛冬季粪便3处,羚牛卧迹(洞穴)1处,样线长度4.88KM。(张奇奇/文 图)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