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OA办公系统入口(外网) | OA办公系统入口(政务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护区管理  > 资源保护 > 保护措施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当前社会环境下资源保护工作特点

发布时间:2008/9/28 9:52:40  浏览次数: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当前社会环境下资源保护工作特点
吴逊涛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前身是四个国营林场的经营区,长期的商业性采伐和人为干扰破坏,致使该区域原生生境呈现出破碎化的基本特征,直接表现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破碎,局部生境丧失。保护区建立后,随着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森林生态功能及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处于良好恢复发展状态,物种数量稳步增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地区社会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社区经济以及社区群众发展经济的渴望和行动日趋强烈和多样,资源和人口的矛盾愈显突出,人为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干扰在强度和类型上又出现了增长态势。面对变化的社区经济环境,我们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探索可行的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自我修复造成的压力,以期达到保护自然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一、周边社区经济环境的变化特点及影响
      牛背梁保护区现有面积16520公顷,横跨秦岭南北坡,呈东西狭长分布,是秦岭东部地区保存相对完整的天然林区,为秦岭生态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区内无居民,周边涉及三县(区)四乡镇,其中紧邻保护区居住的共有四个村组4000余人,10%的社区群众农田、柴山与保护区交错相连,社区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林副业生产以及劳务输出,其中外出务工和林副业生产收入比重大于农业收入。长期以来,受道路交通、信息闭塞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周边地区经济体以家庭为单元,缺乏规模集体经济,形式极其单一。对保护区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盗伐、偷猎、采集以及薪材利用等方面, 90%以上的行为主体为当地群众。近几年来,随着西康铁路的运营以及西康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开通,县域经济发生重大改变,周边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
      1、旅游业发展迅猛。西康高速路开通后,西安至保护区最南端的老林地区,车辆运行仅需1个多小时,运时缩短了近70%,该区域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管理难度和生态系统压力增大。位于保护区南部的锦苑盘谷山庄,其经营区与牛背梁保护区大干沟区域紧邻,投资上亿元,占地300多亩,以度假避暑为经营方向,高峰时日接待能力可达近千人;与牛背梁主峰相邻的牛背梁森林公园,主要经营区位于红庙河,部分旅游资源与牛背梁生态旅游区相重叠,目前已投资上千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位于保护区东部的花门楼秦楚古道旅游项目,以保护区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经营方向,正投资千万元开展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修复。
      2、城镇居民亲近自然的愿望强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闲暇之余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愿望强烈,户外旅游活动迅速兴起,对牛背梁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产生了影响。一是保护区西部光头山地区与沣峪林场经营区相邻,秦岭主脊遗留有相对完好的林区道路,独特的高山景观吸引了大量自驾车旅游者,形成了一个只收取门票而缺乏有效管理的旅游区,沣峪林场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现实经济利益矛盾突出,活动于该区的羚牛及其栖息生境受到极大干扰;二是自发组织的“驴友”热衷于野外自然探险活动,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进入深山老林追求奇趣自然的情调,其活动范围的自由和随意性增加了保护区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3、社区群众收入来源多样化。长期以来社区群众的收入构成中劳务收入占到60%以上,林副业生产占30%左右。近年来随着西康高速公路及旅游项目的施工建设,周边社区群众有了较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一是部分建设项目占用土地资源,社区群众得以补偿;二是建设项目给社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相对充裕的就业机会,劳动力价值凸显,挣钱变得容易;三是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人员逐年增加,农家乐餐饮服务、绿色林副特产销售等带动了当地三产服务业的发展。但社区经济的多样性复杂化,也给保护区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如野生动物经济价值较高,偷猎现象依然存在;林副产品销售价格增长,入区采集等行为无法杜绝;土地资源增值,林地蚕食现象仍局部存在。此外,随着社区群众经济观念提高和旅游人员增加,保护区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也明显不足。
二、现行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性评价
      牛背梁保护区建立以来,随着工程项目的陆续建设完成,设施设备基本配备、人员相继到位、站点先后建成、林地权属得以明确,拥有了多项行政执法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源保护管理体系。随着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关键生态系统、物种和栖息地处于良好的恢复和发展状态,以羚牛、林麝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呈现稳步增长。
      1、野外巡护是保护站的首要工作任务,目的是制止各种非法行为。牛背梁保护区在巡护管理方面制定了相对完善的野外巡护管理办法,各保护站成立了巡护小组,规定了最低巡护天数,各站根据季节变化及辖区资源干扰情况自行调整巡护计划和工作安排,按月上报巡护记录表和有关统计资料。近几年,巡护重点是公路沿线、群众居住集中、人为干扰严重的浅山区域,机动性较强,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非法行为,全区月均巡护18天。但野外巡护工作还存在没有固定路线和长度、无法统计人为干扰强度及季节性变化、收集的资料可用性不强、工作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2、科研监测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依据。科研监测是资源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经开展了10多项自然资源和主要物种的基础调查和研究项目,制定了监测指标和管理办法,设置了8条固定监测样线。许多调查研究结论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实践和应用,如羚牛、林麝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生态旅游方案及规划的制订等均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如何分析科研监测的成效时也存在着调查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的现象,对现实的威胁和影响未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对监测结果缺乏系统的统计分析,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足。
      3、林政执法的宗旨是运用法律手段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加以保护。受省林业厅委托,牛背梁保护区拥有《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权。全局具有林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52人,其中基层保护站29人,负责各站管辖范围内的林政执法工作。经过多年的执法实践,执法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执法程序和案卷管理趋于规范,法律法规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长期以来,保护区的各种非法行为多以当地社区群众个体行为为主,林政执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在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5年时间内,区内未发生一起偷猎、盗伐等较大违法行为。但随着周边社区经济环境的变化,近几年违法行为呈现出群体性的特点,外来人员违法行为增多,复杂性增强,在面对经济利益冲突时,以保护站为主体的执法人员有时还会受到围攻,林政执法难度明显加大。
      4、违法行为监督举报机制取得较好效果。牛背梁保护区基层保护站工作人员45人,其中女职工12人,人均有效管护面积500多公顷,边界线长度100余公里,开放式入口极多,管理难度很大。多年来,各站在资源保护管理中引入违法行为监督举报机制,逐渐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来,利于监督周边社区违法行为的动向,发现违法事件并查处后对举报者每年发给一定的津贴补助。该机制运行效果十分明显,经统计,近年来,行政处理的百分之四十违法行为人被社区群众举报。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值得长期坚持的有效保护措施,但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一定要注意灵活性。
      5、区域联防组织体系的运行效果。针对牛背梁保护区地跨三县(区)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以基层保护站为核心,先后与当地政府、周边社区村组和有关单位成立了两个区域联防组织,制定了明确的联防制度和办法,每年召开一次联防会议,检查、督促联防区域内各项防火责任和措施的落实情况,在森林防火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十分显著。近八年来,周边社区林地的森林火灾由以前每年3-4次下降到目前平均每年不足1次。区域联防组织体系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保护机制,但随着社区经济环境的变化,要进一步探讨适应当前环境条件的运行体制和办法,工作中要杜绝盗伐、偷猎、入区采集等行为的发生,要注意发挥联防组织的作用与效能。总结牛背梁保护区多年来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成效,明显的特点是:资源管理工作薄弱,资源保护工作突出。这一特点导致资源保护工作科学性、针对性不强,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盲目性,许多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不能适应社区经济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
三、提高资源保护工作成效的可行对策
      按照牛背梁保护区管理目标要求,今后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应坚持最佳生态效益原则、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原则、保护、科研、产业、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行政管理中的分级、分工负责制和“封闭”等四项原则,并根据以上原则,提出资源保护工作成效对策如下:
      1、完善功能分区,明确管理措施。目前,牛背梁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有相应的管理措施。随着《生态旅游规划》的批复,结合保护区周边旅游项目建设及对保护区影响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区划旅游小区,确定旅游小区的界线范围,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在旅游小区中应详细明确设施建设、旅游人员游览线路等管理细则,设立提示性标志,表达出明确的管理信息。
      (2)尽快开展旅游小区及相邻区域、光头山红岭路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容量分析,确定游客的承载能力,根据资源和物种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制定科学的管理对策。
      (3)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巡护监测工作,对不同功能区,巡护和监测的目的要有所区别。重点对旅游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情况及野生动物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监测,掌握旅游小区及相邻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及时调整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把游客对保护区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摸清资源现状,实行分类管理。保护区是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各种违法现象和行为既带有明确的目的,也有一定的活动范围,摸清保护区资源现状,对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对近几年来保护区人为干扰类型和强度进行定量化分析,搞清当地社区群众和外来人员对保护区资源利用的特点和活动规律,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确定出定量指标,为实行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2)摸清社区群众经常利用的经济植物资源,如:漆树、栓皮栎等资源的分布面积和资源存量现状,根据当地群众的利用规律定期在这些区域开展巡护工作。
     (3)摸清社区群众普遍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及生长规律。入区挖药的随意性和不规律性是巡护人员非常头疼的问题,可以考虑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允许当地群众入区采药,划分一定的区域范围承包给部分有责任心的群众,每次入区时间、人数及采集量要在保护站进行登记,规定他们必须肩负该区域资源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既有效监督、制止乱采乱挖行为,也有利于弄清有效管理区内的药用植物资源。当然,这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是相违背的,值得各方共同商榷。
      3、明确执法责任,提高执法效率。根据目前保护区执法队伍实际,制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明确执法人员的责任,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结合年度普法工作,建立完善执法人员档案管理,将行政执法人员的案件执法质量、法律法规学习情况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年度个人工作考核。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一支专门的执法队伍,每个保护站固定3-4人专门负责林政执法工作,凡发生林政案件由专业执法队伍负责案件调查和处理,并对执法结果负责,有利于明确责任,减少干扰,提高效率。对已发生的案件要一追到底,坚决树立执法权威。
      4、坚持区域联防,加强社区管理。自然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协助。应继续坚持并做好区域联防工作,进一步研究探讨区域联防组织体系的运行体制和办法,加强对社区村组和群众的管理。仔细分析从事盗伐、偷猎、采集等违法行为人的特点,在摸清社区情况的基础上,对这些行为人建立档案,将其列入“黑名单”管理,定期监控其动向并经常开展一对一的宣传教育,始终在他们头上悬挂一把法律之剑。
      5、强化巡护监测,规范工作程序。巡护和监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我局资源监测工作以季度为周期,监测内容偏重于保护物种及自然资源的动态发展和变化趋势,有固定的路线和长度。野外巡护则以制止人为干扰为主要内容,监测结果可以反映巡护工作质量,巡护数据也是监测工作的有益补充。因此,要在完善功能分区、摸清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巡护监测工作方案和规程,提高巡护监测工作成效,做到指标清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要突出做好野外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其结果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应无障碍的有效传递,既能反馈执行效果,又有利于指导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资源保护科)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航天大道59号 局办公室:029-85643638(传真) 公众教育科:029-85641795
邮编:710100 电子邮箱:nblgzjy#163.com(#换成@) 陕ICP备14000680号-1
Copyright © 2008-2020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西安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