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职工风采 >> 正文

牛背梁野外调查日记

来源:    发布日期:2017年9月5日    浏览次数:

2017年7月,根据《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标准地调查》设立调查样地的工作安排,我与解振锋,刘刚,蔺俊武和向导柳太国一行5人又一次踏上了前往牛背梁的路途,开始了为期3天的牛背梁野外调查工作。
7月11日
原计划在牛背梁顶宿营,向导柳太国提议,牛背梁顶没有水源,只能在红桦林宿营。前往红桦林的路不远,但却十分陡峭,走起来比较费力,而背包里装满了这几天的给养、睡袋和调查用的器材,走得十分缓慢,没走一会就已汗流浃背。
沿途解振锋讲起了他以前在牛背梁上遇到的大雾迷路、突降冰雹等各种有趣、惊险的经历。经过4个小时的攀爬,终于到了位于牛背梁东侧的宿营地。吃过晚饭,打算休息时才发现,忘记带气垫床的打气筒了,在大家都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刘刚说可以把气垫床吹起来。说着刘刚鼓起腮帮,大口的给气垫吹着气,可气垫床还没有充起来一半,他就停下来说,吹得太猛已经眼冒金星,脑袋发晕。大家吸取刘刚的教训,给气垫床吹气的时候,慢慢地来,经过30分钟的努力终于给气垫床充足了气,大家也都迫不及待地趴在气垫床上了。
7月12日
早上6:20分,大家都早早的起来了,在晨曦的映照下吃着早饭,带来的自热米饭比方便面好吃多了。早饭过后,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行程,调查样地位于牛背梁主峰南侧的一条支梁上,距宿营地3500米左右,海拔再爬升600米到达牛背主峰后又要下降270米才能到达调查样地的山梁。
我们翻过了南天门,登上湿滑陡峭的百步梯,沿着梁脊一步步的爬升。陡峭的山势,让人行进起来很是费力,由于距离远加之道路难行,路上也不敢过多的停留。
行走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脊线上,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让人难以招架,但是沿途的风景依然是那样的秀美壮丽。看着蜿蜒曲折的秦岭山脉、巍峨高耸的牛背梁,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不觉得有那么累了。在路过牛背梁东侧的太白红杉林时,发现太白红杉上,郁郁葱葱的结满了球果,向人们展示着他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我们沿着山脊一路爬升,到达了海拔2802米的牛背梁主峰。天公作美,能够远远地眺望到光头山、王锁岩、南草北木等保护区的标志性地点,大家兴致盎然地合影留念后,由水泥标桩折向西南侧600米外的标准地,开始标准地的设立工作。

架设罗盘、清理边界、测量树木、悬挂号牌、记录各项调查因子……按照分工,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始工作。14时20分完成了样地的设立和各项数据的收集。
这时,饥肠辘辘的我们才开始吃午饭,锅盔就咸菜、火腿肠填饱肚子,躺在草甸上边啃锅盔边放眼望去,层峦叠嶂的山脉,真是美的享受。吃完饭,不敢多停留,在太阳落山前顺利回到了宿营地。
7月13日
根据今天的工作安排要设立的标准地也在秦岭主脊上,距离宿营地只有2个小时的路程。由于距离很近,大家觉得这个样地的工作应该很轻松,但是到达现地后发现样地在山脊南侧的坡面上,由于靠近山脊,坡度有25°—30°,而适合设立标准地的区域,密布着2米高的竹丛,在浓密竹丛里行走十分困难,也很难辨别方位,但是再难也要完成工作任务呀。
解振锋架设好罗盘,确定了边界的方位后,刘刚和我开始用弯刀砍竹子,清理边界,达到通视条件后,进行准确的边界测量。茂密的竹丛,陡峭的山势,头顶上炙热的太阳,每个人的体力消耗都非常大,却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叫苦,都认真地做着各自的工作,通过大家的通力配合,顺利完成了这个样地的布设。
回程路上,大家走得很轻松,虽然这次牛背之行吃了不少苦头,但是能够顺利完成牛背梁附近区域的样地布设,距离整个调查项目完成又近了一步。
这次生物多样性标准地调查只是我们日常保护工作里很普通的一项,在我们的日常保护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苦和艰险,我们都依然乐观面对,权当是野外生存考验。而这些困难和艰险,也让有些枯燥的调查工作,多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精彩。不怕苦,能吃苦,才是我们从事自然保护事业必备的优良品质和基本素质。(老林保护站  张奇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