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林业动态 >> 省内林业动态 >> 正文

高山悬崖上的羚牛

来源:    发布日期:2017年8月30日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莎莎 见习记者 郭诗梦

    本报记者走进秦岭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以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拥有世界闻名的秦岭亚种羚牛。

 

 

晨曦中的羚牛群

保护区内的秦岭亚种羚牛

羚牛  郭朋勃摄影

绵绵的青山,一望无际;清润的空气,沁人心脾;珍稀的动植物,不胜枚举。牛背梁,就是大自然对世界的馈赠,这里不仅有如水墨画般的人间仙境,更有黑鹳、红腹锦鸡、羚牛、林麝、大鲵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这巍峨的高山,正是羚牛们生存的地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麻应太,指着牛背梁保护区的山脉如是说。 
  1 聪明的羚牛 知避暑爱美食 
  据介绍,保护区的羚牛主要为秦岭亚种,也是保护区内体形最大的动物。然体积大,但想要在盛夏一进保护区就能看到它们,还是有些困难的。 
  8月3日,记者走进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正值酷暑。在家吹着空调,吃着冰棍,是人们夏季避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羚牛,生活在这天地间,没有空调,没有冰棍,而且披着厚厚的毛皮,却能依旧在酷夏活得潇洒自在。 
  “虽说牛在人们的印象里都是老实的形象,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羚牛这家伙,跟人一样,聪明着呢!”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因为,它们也懂得避暑。 
  “生活在牛背梁附近的村民,说羚牛的俗话就是‘七上八下九归塘’”,麻应太解释道,“农历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中低山区的温度高,羚牛们就开始往中高山上爬,那里的气候更加凉爽,最适合避暑;农历八月,山区的昼夜温差增大,羚牛便返回中低山区,中低山区的温差较小,羚牛待在那里也觉得更舒适;到了农历九月,天气开始转凉,羚牛便下到塘里,准备越冬。” 
  不仅和人一样懂得如何避暑,同样,羚牛也和大多数人一样,热爱美食。 
  初春时节,万物新生,树木和小草长出了嫩芽。吃了一整个冬天的干竹子,羚牛的味蕾也在初春得到了释放。 
  “冬天一过,春天来了,鲜嫩的青草特别多汁,牛儿们在这个时候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尽量到处啃食新鲜的青草和嫩叶,我们也称其为‘抢青’。”麻应太解释,“其实,在这一点上,羚牛也和人类一样,很擅长品味美食的。新草刚发芽,正是多汁的时候,最符合它们的胃口。” 
  而在初夏,海拔高一些地区的植物也会冒出新芽。到了此时,羚牛为了能继续吃到新芽,就会“不辞劳苦”地爬到高一点的区域进行采食。 
  “大概5月份,这里的羚牛很多就迁移到海拔1500米附近的区域,那里的枝芽在那时最为新鲜。接着,随着天气越来越暖,高海拔处的各种植物也逐渐萌出新芽,羚牛逐渐向上迁移采食。”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当地羚牛的饮食习惯解说道。 
  2 辛劳的工作者 巡护过程多不易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地处柞水、宁陕、长安3县(区)交汇区域,总面积16000多公顷。在这样广袤的土地上,守护羚牛的工作人员非常艰辛。 
  “平时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野外巡护,这也是为羚牛乃至整个保护区动植物的生存营造良好环境。”保护区的总工程师代拴发说道。 
  这工作听起来简单,做好却十分不易。“我们不仅要制定巡护计划,还要每周巡护一到两次,这么大的面积,每次巡护都可以说是几乎跑断了腿。”代拴发笑着说。
  而比巡护工作更辛苦、更让人揪心的,则是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里的树木多,长势好,但是这里的树不能乱砍啊——羚牛的生存地发生了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它们的迁移和生活。”代拴发强调。 
  尽管如此,伐木现象在这里还是时有发生。 
  郑怀文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货街保护站的站长。在当站长的这些年里,他在巡护过程中就遇到过乱伐木的问题。 
  “记得之前,我们在日常巡护过程中,就发现有一个原本铺满落叶的地方,枯枝落叶忽然不见了,而且有一点凹槽。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定是盗伐,凹槽就是圆木从这地方滚落留下的痕迹。我们立即进林子察看,果然,许多树木已经被锯成一节一节,胡乱堆放在那里。”据郑怀文回忆,锯断的树木还在地上,伐木者却不见了踪影。“如果找不出伐木者,就没法守护我们的这片土地。这样,我们的巡护工作就没有意义了。” 
  工作人员不得不在那里守株待兔。大家蹲守了整整三天两夜,所幸,到了第三天夜里,伐木者终于被他们蹲点逮了个正着。“当时我们站上的同志真的是吃不消了,所有人都疲惫不堪。”郑怀文说。 
  而在巡护工作中,比蹲守伐木者更惊心的,是碰到大型动物,比如他们悉心保护的对象——羚牛。 
  “有一次,我们几个一路出去巡护,走的是羊肠小道。这条路有一处被一个巨型的石头挡住,我们需绕过这个石头才能继续前进。但是,我们刚绕到石头那一边,一头体形硕大的羚牛站在那里,打着响鼻(此状态为羚牛生气的时候)”,郑怀文解释,“狭路相逢,动物是最具攻击性的。” 
  “当时让大家迅速后撤,而我自己也找了另外一个大石头作为掩体,躲藏起来。等羚牛走了大家才敢出来”,郑怀文对这件事记忆犹新,“虽然最终得以安全返回,但想起这件事还是不免后怕,毕竟当时真的十分危险。” 
  3 来保护区 请爱护羚牛的家 
  迄今为止,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以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这里的保护区分为三大部分: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 
  据麻应太介绍,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理论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核心区外围圈有一定面积是缓冲区,这里只准进入从事科研活动;而在缓冲区外部有实验区,实验区的功能相对广泛,可以进入,可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旅游等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的经济过度开发,而实验区、缓冲区的面积十分有限。从一定程度讲,保护区直接被隔离了起来。比如,过多的度假山庄、不断开挖和人工修整的河道、新建的停车场和一些人工造景包围了保护区。 
  “其实,如果可以给保护区的周围留一些缓冲地带,将保护区的缓冲区留得更大些,就好了”,保护区工作人员说,“这里的羚牛并不是圈养,而是野生的,它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周边有限的缓冲地带会让羚牛们无法越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迁移。” 
  此外,牛背梁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好,众人皆知。这也让保护区成为诸多“驴友”探险的必经之地。 
  “其实,现在对羚牛栖息地最大的影响,正是‘驴友’这样的人为干扰。”麻应太强调。据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们经常相约来到保护区,有时来的人甚至坐满几辆大客车。然后他们会三五成群地去保护区徒步旅行。 
  “羚牛在保护区是跑来跑去的,而这样成群的‘驴友’造访,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在林子里自由自在生活的羚牛。有些人乱扔垃圾,乱喊乱叫,更是直接影响羚牛的保护,甚至造成羚牛迁移道路的阻塞。”说到这里,麻应太显得十分焦虑,“这样造访的‘驴友’,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个人意愿,管理难度实在太大!尤其到了盛夏,还有许多人来这里乘凉,真的非常影响羚牛的生活。” 
  因此,麻应太呼吁广大游客:请爱护保护区的环境,给羚牛一个安静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