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牛保动态 >> 牛保动态 >> 正文

积极开展青少年森林体验,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传播

来源:    发布日期:2017年4月11日    浏览次数:

森林体验是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感受、认知森林及其环境的所有活动的总称。通过有目的的森林体验设计和引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及自然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并自觉培养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情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参与性和寓教于乐的趣味性。森林体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已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由于开展较早,也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内地的森林体验活动则是近几年刚刚起步。
1、开展青少年森林体验对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了“把生态文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中”,2013年,陕西省林业厅提出在全省开展青少年森林体验活动,并确定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两家试点单位之一。陕西省林业厅李三原厅长指出:“青少年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期,培养和树立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观念至关重要,必将催生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不竭动力。”国家林业局2016年初在《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中要求有关单位,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有助于发挥林业在弘扬生态文明、改善民生福祉中巨大潜力的重要意义;二要加强对外交流,做好国外先进经验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工作;三要加快硬件软件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推动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的规范快速发展。因此,推行中小学生森林体验,能够让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培养和树立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2、陕西开展森林体验工作的现状
2013年9月14日,陕西省林业厅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率先启动了森林体验活动,由此拉开了陕西省系列森林体验活动的序幕。为切实搞好森林体验活动,陕西省林业厅设立了专门机构,并联合省教育厅下发了开展“中小学生森林体验”的通知,陕西省财政厅2015年将此项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全省已建成牛背梁北沟、楼观台、宁西朝阳沟、太白蒿坪、延安黄陵、劳山、榆林红石峡等森林体验基地7处,太白蒿坪、佛坪凉风垭、长青华阳生态探秘线路3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处,仅2014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数就达56万人次。 活动开展以来,山东、湖北、河南、甘肃、浙江等多个省市前来学习取经,央视连续两年在陕西省摄制专题节目, 引起多方关注,在全国引起反响。2013年11月13日-15日, 全国政协调研组就陕西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深入调研后,让这一创新之举逐渐浮出水面,走进公众视野。2013年12月23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对口协商会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总结了陕西经验,陕西省林业厅做了典型发言,受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马培华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和各界人士的肯定。全国政协赴陕调研组在会上汇报了陕西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调研组认为,陕西省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创办森林体验基地等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全国具有代表性,陕西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会议决定2014年在北京、吉林、江西、广西和云南五省(市区)推广陕西经验。本文拟以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体验活动的情况为例,对开展青少年森林体验对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2.1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概况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986年建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沿秦岭主脊东西狭长分布,地处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交汇区域,总面积16418公顷,是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区内各保护站均建于沿区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突显的区位优势为保护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空间。
2.2牛背梁保护区森林体验活动的开展情况
2.2.1森林体验基地已建成12个主题的体验区域(点)和多个体验辅助设施
根据牛背梁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现地条件,目前已建成北沟森林体验线路3公里,按照体验内容的不同,设置有树种识别区、岩石认知点、森林药房、根系识别区、森林休闲区等体验站点12处,建设有体验基地门楼、入区广场、标志性石刻、生态木栈道、仿真鸟巢、模拟鸟笼、水土保持实验箱、鸟类猜猜看、食用菌采集点、木马、茅草棚等体验辅助设施20多处,制作有分区指示牌、路线导示牌、树木标识牌、安全警示牌、生态知识讲解牌等解说系统宣传导引牌200余块。
2.2.2森林体验活动已建立26人的引导员队伍,并经过多次专业培训
为了建立高素质的引导员队伍,保护区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专题培训,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系统讲授了生态学基础、写作摄影、环境教育、活动组织等内容,并派员4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省林业厅等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目前已培养森林体验引导员26名,并有5名同志获得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认证的“自然体验培训师”资格。
2.2.3森林体验活动已开发出40余项体验项目
为了让体验活动规范化,保证活动成效。北沟森林体验基地先后设置了自然大风吹、自然笔记、森林筹算、大自然笔记、树脸朋友、盲行、手工创意制作等40余项体验项目;设计制作了纸魔方、种子旅行记、森林寻宝、动植物拼图、《森林体验手册》等7个活动的辅助产品;编辑整理了《森林体验引导词》、《入区教育》、《北沟森林体验基地主要植物识别》、《森林体验活动蛇类、野蜂等防范和救治注意事项》等图文资料近2万字;确定专人负责体验师生用餐的卫生安全、负责与参与活动学校的联系,提前告知体验学生穿着衣物要求、携带物品、行车路线等注意事项,并了解体验师生的需求和所在区域、年龄段等信息;与体验师生所在学校签订《安全责任承诺书》,明确各自在活动开展中的权利义务,并在每次活动前开展《安全教育》;每次体验活动至少配备4名引导员,并确定组长,制定活动方案,由组长负责本次活动的分工安排和统筹协调;建立了“森林体验活动群”,用于活动结束后上传活动图片并征询体验者的意见建议。
2.2.4森林体验活动受到中小学生、学校老师及社会团体的喜爱和好评,收到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效果。
北沟森林体验活动启动后共接待西安市高新区第二中学、西安中学、西安思源中学、航天中学、太平小学、西安旦雨体验营等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5000余人,体验活动受到师生们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很多体验学生临别时由衷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成为一名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亲身参与到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的工作之中。体验活动还征集到《亲近自然享受绿色》、《我与自然有个约会》等多篇学生体验文章,均抒发了参与森林体验活动后独特而难忘的自然情结,收到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中的效果。
2.2.5森林体验活动受到全国政协、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等部门领导及教育部门、媒体、社会公众的广泛肯定和赞誉。
森林体验活动启动后,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国家林业局网站、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中国绿色时报、西部网、中国林业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网站、陕西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和栏目均给予报道或深入采访,其他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全国政协、国家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等部门领导和教育部门、社会公众给予肯定和赞誉,社会反响强烈,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间接传播效应。
3开展森林体验活动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分析
3.1保护区开展森林体验活动的有利因素
3.1.1森林体验活动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在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出利好政策的大背景下,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陕西省政府将森林体验活动费用列入省财政支出范围,每年度都给予各森林体验基地一定的资金扶持。陕西省林业厅于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召开森林体验工作座谈会,要求各森林体验基地及时对上年度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安排部署好新年度的森林体验工作,并积极组织各体验基地开展学习交流,给予指导帮助。通过深入领会座谈会精神,并与其他基地开展互动交流,促进了各森林体验基地开拓思路,推出积极举措促进活动开展。2016年6月闭幕的“科技三会”,传递出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的信息,森林体验活动作为林业科普活动,也必将受益。
3.1.2森林体验活动引起社会关注和广泛支持
通过历次森林体验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途径了解到森林体验活动,主动与北沟森林体验基地联络并希望参与体验活动的社会团体超过30个批次达上千人。同时,社会中自发组建的自然体验、自然学堂、行知学堂、自然成长营等组织如雨后春笋,显示出社会公众对于森林体验等活动的参与热情,已经形成庞大的潜在市场。
3.1.3森林体验活动受到中小学生及家长热烈欢迎
在森林体验活动中,与保护区合作过的中小学校和亲子团体大部分与牛背梁保护区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带队老师和参与学生、家长对活动开展效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反馈了许多有助于改进活动效果的良好建议。
3.1.4森林体验活动对保护区整体工作有促进作用
保护区开展森林体验活动,将生态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功能多样化、具体化,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活动和交流,保护区与社会各界建立起更广泛的合作关系,为保护区各类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打下了良好基础;保护区开展森林体验,将有机会获得相关政府部门设立的政策性补助资金,从而促进保护区发展。
3.1.5森林体验活动促进了引导员业务能力提高和成就感产生
保护区森林体验活动引导员均由工作人员组成,很多引导员每次引导活动都能吸引一大群“粉丝”的喜爱,通过活动收获了参与者广泛的肯定和由衷的称赞,看到中小学生快乐的笑容和实实在在的收获,引导员们的职业成就感更强烈;保护区工作人员参与森林体验活动,增加了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机会,增长了见识;同时在活动中工作人员的能力要受到活动效果和参与者评价的检验,由此产生的适度压力,促使其更加自觉坚持学习,扩大知识面,提升了沟通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使引导员的个人能力获得提升。
3.2保护区开展森林体验活动的限制因素
3.2.1公益性的初衷限制了商业化运作模式
陕西省的森林体验活动自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公益”活动,不仅对学生开展活动全部免费,还设计了为参与学生免费提供午餐的环节。随着体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的逐年扩大,活动组织成本、基地建设维护成本等各种资源消耗不断增大。以目前陕西省财政每年给森林体验活动的资金投入,若是面对全省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生需求,则可谓压力不小。引入社会资金,以商业化运作模式来开展森林体验活动,可能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方式,但也可能因商业行为对利润的追逐,导致森林体验活动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弱化。处于对商业化运作模式可能产生不良效果的顾虑,限制了森林体验活动与商业机构的合作。
3.2.2体验性特点及活动组织方式限制了参与人员数量
牛背梁保护区森林体验活动目前设计为30人/批次,每次需4名引导员带领,以此来保证参与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安全管理,每名学生都有充分的体验、观察、分享机会。森林体验活动需要较为安静的氛围,也不允许参与团体人数过多。一般而言,保护区若每年组织50次标准设置的体验活动,也只能达到1500人次的接待目标,但对于需要承担日常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等工作的自然保护区来说,也是一项庞大而繁重的工作任务。
3.2.3引导员兼职性的特点限制了活动质量的提升
牛背梁保护区目前有26名职工作为森林体验活动引导员,他们是组织森林体验活动的主力军。这些引导员分散在保护区管理局和保护站不同的岗位,平时都各自承担了相应的工作任务。管理局设立了森林体验活动办公室,根据需要临时抽调引导员开展体验活动。由于部门业务工作占用了大量精力,且引导员进行森林体验活动相关的交流、培训、研讨的机会不多,导致用于探讨完善活动组织管理细节的精力有限,限制了森林体验活动质量的提升。
3.2.4保护区与参与活动学校衔接环节的限制太多制约了校方的积极性
牛背梁保护区目前主要以接待西安市中小学生的森林体验活动为主,校方每次参与活动都需要所在区域教育局、交警队等部门批准;需要自行雇佣车辆用于交通;需要根据每次30人的要求确定参与人员(通常每个班级为50人以上);需要根据活动要求安排校医全程跟随(没有校医的学校还需要外请医生协助);需要避开期中、期末考试和寒暑假、周末、法定节假日等双方工作人员的公休时间;同时因天气状况的偶然变化,会随时调整活动日期。这些繁琐环节的投入成本和一次30人的活动成果相比,客观上限制了校方的参与积极性。
3.2.5与媒体的合作方式有待改进
牛背梁保护区森林体验活动一经启动,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媒体报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媒体报道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水土保持实验、蒸腾实验、镜像森林、鸟巢体验等森林体验项目,前期策划设计和设施建设都投入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一经媒体深入报道,仿佛魔术表演提前揭开了内幕,看过相关报道的人员再来参加体验活动,一部分感受性就会大打折扣,活动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3.2.6森林体验活动并非保护区整体目标中的主要目标
牛背梁保护区作为国家划定的专门用于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区域,资源保护始终是其核心的工作目标,例如不能发生盗伐、盗猎、挖药、取土、采石等行为,不能发生森林火灾等,这些属于“硬指标”,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是居于从属地位的“软指标”。加上保护区主要工作经费来源和职工工资来源与森林体验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限制了保护区领导层及干部职工持续关注及开展森林体验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3.2.7教育部门开展研学旅行的影响
研学旅行是近两年教育部门重点推广的素质教育活动,其特点是由教育部门认定的旅行社组织中小学生,定期前往较成熟的博物馆、拓展基地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活动。由于研学旅行的设计中有旅行社这类专业机构的参与,学校承担的安全风险相对降低。且单个批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多,往往可达三五百甚至上千人,方便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动员组织。这些因素导致各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热情较高,而申请参与森林体验活动的热情则有所降低。
3.2.8基地容纳量的限制
牛背梁保护区北沟森林体验基地野外线路全长3公里,为了方便中小学生开展活动,目前全部12个体验区域中有11个集中在线路起始的1公里之中,而整个3公里线路中能够提供约30人团体休憩的场所仅有4处。理论上讲,在有足够数量引导员的情况下,基地接待30人/批次的团体达到4个即饱和,也就是每天最多接待120人。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体验团队都是行走于同一条线路,即使只有120人,各团队之间要做到互不干扰也很困难。基地容纳量较低,限制了接待大批次中小学生参与活动的可能。
4做好今后森林体验工作的思路对策
4.1森林体验活动在公益性的前提下,可以一定的商业化运作作为补充
引入一定形式和规模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在确保森林体验活动公益性、生态文明教育主导性的前提下,能够促进活动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免除体验学生基地门票的同时,适当收取一定数额的活动组织和引导费用,有利于体验活动的进一步细化管理和提升质量。只要总体费用低于常规森林旅游的费用,就能保持对体验团队的吸引力,从而保证森林体验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动权不转移,继续发挥教育功能。
4.2利用学校老师、部分学生作为工作人员补充,并采用“菜单式”管理,可适当增加体验人数
在引导员总人数有限和兼职开展活动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人员利用效率,可考虑在人员管理、活动摄影、引导员助理等工作环节动员学校带队老师和配合度较高的学生参与,以减轻保护区引导员工作量,争取实现30人/批次的团队只配备2名引导员。同时在体验基地设施进一步改进的前提下,编写《森林体验活动指南》以指导体验团队自行完成部分体验项目,并推出更多适合体验者独立开展的体验活动,以缓解引导人员的不足。
4.3通过评优、评级、考核、奖励、筛选、培训,以及减轻其他方面工作量等方式调动森林体验引导员的积极性
对森林体验活动引导员经过考核予以认证,在晋升职称时作为一定参考,以调动引导员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通过评优评奖、定期选送培训、适度减轻其他方面工作量等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另外,将全局26名引导员分成若干相对固定的小组,在相对固定的搭配中促进各组引导员相互交流,增加活动中配合的默契度。
4.4通过简化模式,固定合作,提升默契度,减轻校方负担
在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中,通过适度增加单批次人数,如至少达到一个班级约60人的规模,方便学校组织活动;通过制定意外伤害处理预案,并配备专职的基地医务人员,避免学校为随队医生而费力协调;通过针对性选择部分合作度较高的学校,不断增加默契度,以保护中小学校参与活动的热情,以提升活动质量。
4.5与媒体加强沟通,巧妙宣传,避免泄露关键信息
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对于森林体验活动的传播作用,保证传播效果。应与媒体工作人员充分沟通,及时提醒,支持媒体以适当的角度和切入点报道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媒体工作者的工作艺术,做到既能避免将森林体验关键环节“泄露走风”,又能吊足潜在参与者的“胃口”。
4.6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森林体验活动与保护区其他工作的关系
保护区的核心工作任务为确保野生动植物及森林资源安全,但单纯保护的举措也难以破解时下人为干扰逐年加剧的趋势。目前的主要人为干扰因素为驴友、游客群体为了亲近自然而随意进入区内,由于人流量大而难以管理。通过开展森林体验活动等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和传播,可给社会公众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4.7利用研学旅行有关政策,促进森林体验活动开展
在教育部门大力推广研学旅行的情况下,森林体验活动可以借势开展,探讨将参加森林体验活动作为研学旅行中的一种研学形式,化解相互影响,并可利用研学活动组织模式,获得较为稳定的体验学生群体。
4.8继续改进和完善基地设施,研发新体验项目,提升体验基地容纳量
森林体验基地后续建设中,应注重开发既能实现“体验”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引导员投入的体验设施和体验活动。并对体验基地容纳量做出有效评估,通过建设扩大基地规模,进一步增大体验基地容纳量,为体验活动开展提供场所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森林体验活动方兴未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限制因素,通过创新思路和解放思想并积极抓好落实,这些限制因素都将有希望获得解决和化解。通过积极开展青少年森林体验,必将不断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王惠英 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