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资源保护 >> 保护动态 >> 正文

小麂下山为哪般

来源:    发布日期:2017年2月21日    浏览次数:

 

2016年12月20日,小雪,一头貌似野羊的动物走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悄悄来到与柞水县营盘镇林丰村4组的一片责任田边,只见它一会儿低头闻闻,一会儿又伸长脖子望向远方,优哉游哉。它棕褐色皮毛,体长约80公分,身形矫健,四肢细长,头上长角。
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它从哪儿来?为什么会跑下山来?
它学名叫做小麂(jǐ),当地人俗称麂子、黄麂子或者黄羊,2000年8月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体系中被评为易危物种,是我省重点保护动物。
雄性小麂(图片来自网络)
小麂头骨短宽,泪窝巨大,雄兽具角,角叉短小,角尖向内弯曲,体长70—80公分,是我国特有的鹿科动物,因此远远望去,长得像小鹿。
小麂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以南、云南哀牢山以北的地区,以青草、树叶和植物嫩芽为食,偶尔也会偷吃些花生、大豆等农作物的地上部分。
2016年5月3日在距离发现地点不远的北沟里布置的一台红外触发相机抓拍到一头小麂
小麂生性机敏,活动范围小,善于跳跃,主要天敌是豹和豺。由于它听觉灵敏、胆小,受惊即立刻逃走隐藏起来,因此野外很难观察到实体。
大中型兽类是自然界中的敏感物种,会主动回避人类打猎、放牧和交通等干扰,目测小麂并没有受伤或者患病,那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靠近人类活动的聚集区呢?
原来,小麂喜欢独来独往,在秦岭南坡主要栖息在海拔2300米以下的缓坡向阳林缘地带,据调查在牛背梁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米以下。这次发现地点海拔1404米,位于牛背梁保护区边界阳面缓坡林缘附近,距离水源和居民点稍远,林下灌丛较多,完全符合小麂野外生存环境的特点,特别是在附近区域也发现过小麂活动,因此判断这头小麂本来就生活在这片区域。
小麂能冒险走出山林很可能与近期山区气温持续降低有关。冬至前后秦岭南坡低海拔地区常常是连绵下雪,而1400米以上高海拔山区则是不断下雪。低温和积雪使得野生动物迁移不便,难以找到食物,饥肠辘辘的小麂于是被迫来到中低海拔地区,冒险走出山林,它很有可能计划在农田中寻找些农作物充饥。
另外,我们也很难排除小麂在这个季节由于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四处寻找舔食含盐的土壤和岩石,以补充矿物元素维持体内正常生理机能的可能性。
小麂生性温顺,肉质鲜美,皮毛柔软,曾一度遭到大量捕杀。随着国家自然保护相关法律和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小麂的野生数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我们偶尔还可以在报端媒体看到小麂因为受伤而得到人类救助的新闻报道。
近年来,牛背梁保护区周边旅游开发项目越来越多,交通和基建噪音、旅游、挖药砍柴等人类活动迫使食草类野生动物活动区域海拔升高,远离人类聚集区,这种本能的回避效应造成在人类生活聚集区附近很难再见到大中型野兽。这次能够如此近距离观察到健康小麂的野外活动,除了冬季山区食物缺乏,游客大量减少这些主要原因外,也说明小麂的野生数量有所恢复,我们多年来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小麂在山林、丘陵间与人类相伴生活,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它的故事,被视作祥瑞灵兽。小麂一年中都可受孕,发情时叫声如同犬吠,明亮而悠远,于是有“东叫财,西叫丧”的说法。
夏末秋初夜晚坐在保护站院子里乘凉时,常常能够听到深山里传来“欧、欧、欧”的叫声,希望我们一直都能听到……
主要参考文献:
1、鲁庆彬,游卫云,高欣,于江傲,杨仙玉,周析,章叔岩,翁东明.清凉峰小鹿生境选择影响因子评价.浙江:浙江林业科技 2007(1):29-32
2、李春宁,于占成,葛炜,杨振,段文东,麻应太.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兽类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初报.陕西:陕西林业科技,2014,(6):28-31
3、官天培,龚明昊,胡婧,仇剑,谌利民,陈万里,郑维超,宋延龄.小麂秋季利用人工盐场的节律.动物学杂志. 2015, 50(2): 169 – 175
4、张跃,雷开明,张语克,肖长林,杨玉花,孙鸿鸥,李淑君.植被、海拔、人为干扰对大中型野生动物分布的影响———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生态学报,2012,32( 13) : 4228-4235.
 (北沟保护站 张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