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牛保动态 >> 牛保动态 >> 正文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来源:    发布日期:2016年8月30日    浏览次数: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陕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思考
 
王惠英 赵洪涛 王晓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这短短的八个字,在我国的自然保护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它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即将付诸行动。林业部门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和保护者,肩负着推动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产生发展与成效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美国黄石公园于1872年3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在建立之初,就以法令的形式明确表示:“国家公园服务体系是为了保护风景、自然和历史遗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并为游客提供娱乐场所而建立的”。根据美国的定义,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政府宣布作为公共财产而划定的以保护自然、文化和民众休闲为目的区域。
我国台湾地区于1972年公布“国家公园法”后,于1984年建立了第一座国家公园---垦丁国家公园,之后又设立了玉山、阳明山等8座国家公园。台湾对国家公园的定义是:国家公园是指具有国家代表性之自然区域或人文史迹。国家公园成立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特有之自然风景、野生物及史迹,并供国民之教育、娱乐及研究,以达成生物多样性维护及国土永续保育之重要任务及使命。
我国大陆从2006年就开始了国家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借鉴和总结了世界各国的经验,对国家公园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界定,并于2009年出版了由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检验局备案的《云南省国家公园地方标准》,其中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国家公园是由政府划定和管理的保护区,以保护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为目的,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这一定义将国家公园定义为一个特定区域,突出了国家公园是保护区的本质,强调了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国家公园要综合发挥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五大功能的要求。
综上所述,国家公园是指把大面积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区域保护起来,以保护大范围的生态过程及其包含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征,同时,提供精神享受、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游憩和参观的机会。国家公园的基本特征是大面积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及其构成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在保护核心区和严格控制访客数量的前提下,开展环境教育和休闲旅游。
1996年起,我国云南省开始了基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新型保护区模式的探索研究。2006年,我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立。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省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截止2013年底,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云南省政府先后批准了普达措、丽江老君山、西双版纳、梅里雪山、普洱、高黎贡山、南滚河、大围山等8个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
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证明,国家公园是一种综合我国国情,能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依托科学研究的成果,充分发挥资源的景观优势,结合自然生态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合理利用的新型保护区模式。同时,国家公园也是一种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新型旅游模式,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周边社区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为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化提供了平台。
全球国家公园的建设经验为中国建设国家公园提供了借鉴,台湾、云南的成果和经验又推动了中国国家公园的产生与发展。
二、陕西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目前,陕西省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4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省级24个,市县级5个,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06.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2%。自1965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以来,相继建立了佛坪、周至、牛背梁、长青和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逐渐形成了小规模的秦岭保护区群。2000年后,陕北、关中等区域又新建了系列省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省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区到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属大陆性气候。从南到北地跨北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形成三个不同特色的自然区域,有黄土深厚、沟壑纵横、连绵不断的陕北黄土高原,有地势平坦、肥沃、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有山青水秀、碧绿无垠的陕南山川盆地,这些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横跨陕西腹部的秦岭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黄河长江的分水岭,是动物地理区划中东洋界与古北界的分界线,历来受到世界科学界的关注。
陕西省是中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省区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秦岭四宝”,以及褐马鸡、遗鸥、林麝、黑熊、红豆杉、珙桐、独叶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陕西均有分布。据调查统计,全省共有野生脊椎动物754种,约占全国脊椎动物总数的23.7%,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Ⅰ级16种,Ⅱ级69种,省重点保护动物52种。全省有高等植物150科833属3700余种,仅秦岭山地,就有2377种和变种。秦岭主峰太白山有亚洲植物园之称,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6种、Ⅱ级保护植物23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83种。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所列的15个重点保护物种中,陕西就有8种。所列的三个重点保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陕西均有。陕西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旗舰物种大熊猫野外种群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越来越受到世界生物科学界的关注。陕西洋县分布的朱鹮是世界上仅存的野外种群。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已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只,被公认为是我国拯救濒危物种最成功的范例。
陕西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物种众多,近年来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省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的认识仍存在差距。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保护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很不平衡,还有一些地方、一些人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发展自然保护事业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协调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认为建立保护区、湿地公园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有的把保护绝对化了,存在或重利用轻保护,或绝对保护禁止利用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妨碍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2、管理水平和质量尚有待提高。由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多数地处偏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才缺乏,工作条件艰苦,加上投入严重不足等,造成保护基础设施陈旧,必要的管理设备缺乏,资源管护手段原始,无法正常开展巡护监测、科研工作等。新建保护机构筹建工作缓慢,这些落后状况如不及时改变,管理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就很难实现自然保护事业的有效管理。
3、资金投入不足。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和地方财政的专项投入。但是,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建设和管理没有规范的投入渠道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尤其是地方级保护区、保护站、湿地公园几乎没有资金投入,加之陕西地方财政困难,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国内外实践证明,国家公园制度行之有效、普遍适用,体现了兼顾保护与利用、协同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既有利于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又有利于开发出游客赞赏的目的地景区,还有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面对陕西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存在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任务还很重,破碎化、岛屿化还没有根本改变;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还很薄弱;湿地保护工作刚刚起步等问题,在陕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关于陕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思考
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城市,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关地处西安市。近年来,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各项工作开展较为突出,在全省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交通便利,带动面广,将对陕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工作起到较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1、试点保护区基本情况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筹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0月正式成立管理局,局址设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保护区是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地处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交汇区域,沿秦岭主脊呈东西狭长分布,总面积16418公顷。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部保存相对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天然林区,处于羚牛秦岭亚种模式产地的东部边缘,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被确定为40个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是物种遗传的基因库。对秦岭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及代表性,被誉为秦岭东部的绿色明珠,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2、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理由
2.1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景观等自然资源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秦岭东部地区保存相对完整的天然林区,区内分布有旬河、石砭峪河、乾佑河等,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西安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覆盖率达88.8%以上。已知区内有种子植物113科525属1268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红豆杉,Ⅱ级保护植物太白红杉、连香树、水曲柳、大叶榉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羚牛、豹、林麝、黑鹳、金雕等5种,Ⅱ级保护动物有黑熊、斑羚、红腹角雉等32种,被誉为动植物种的“天然基因库”。
秦岭是我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自然分界线,具有全球地质共性中的独特性,秦岭号称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其造山带与盆山地质科学内容丰厚、典型、集中,富有代表性,长期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秦岭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旅游观光的博览馆。牛背梁保护区位于秦岭的东部,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明显,被誉为动植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因此,依托秦岭这座天然的宝库,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生态环境教育、教学实习的天然课堂和实验室。保护区内繁多的动植物种类和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以及天然山体、石体和水体景观资源,加上距离西安市较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已成为“西安市的后花园”、人们远离喧嚣都市,感受自然、休闲旅游、沐浴森林的好去处。
2.2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设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保护区地跨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从西安市至保护区最南端仅1个小时车程。就陕西省来讲,牛背梁保护区是唯一一家管理局设在省会城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大量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秦岭林区游玩。依托秦岭这块天然的宝地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区位优势,在这里开展陕西省国家公园试点将是最佳选择。
2.3保护区各项工作扎实、业绩突出,为开展国家公园试点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在陕西省林业厅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等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按照“坚持一个保护,强化两个支撑,狠抓三个提高,实现四个目标、力争五个突破”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任务,强化管理,狠抓落实,有效保护了辖区森林动植物资源,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责任考核任务,各项工作不同程度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至2015年,连续7年在省厅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012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3年元月,被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2015年元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牛背梁保护区现有职工83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60多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4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21人,职工文化程度较高。
保护区现有较为专业的生态体验引导员26名,并制定了《牛背梁保护区志愿者招募管理办法》,已吸引了多名大学生义务志愿者参与。多年来,牛背梁保护区通过创办内部刊物《秦岭牛背梁》(季刊)、建立牛背梁保护区宣传网站、免费开放生物多样性展示馆、成立牛背梁书画院、编印《牛背梁保护区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组织开展“与大秦岭一起向上”秦岭环保体验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拍摄制作宣传片、设计保护区徽标及VI系统等活动,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受教育人员已逾百万人次。2013开始对外开展北沟生态体验基地活动,现已接待社会各类团体和中小学生5000多人次。2013年11月,全国政协环资委贾治邦主任一行亲临牛背梁保护区考察北沟生态体验项目,生态体验活动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山东、浙江、福建等多个省市林业部门派员参观考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目前正在实施的“科研监测与宣教工程”项目,是一个集科研监测、生态环境教育、野生动植物展览和标本室为一体的综合宣教中心,将和北沟生态体验基地项目有机融为一体,既有室外亲身体验,又有室内各项参观活动。中国生物圈国家委员会2015年10月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召开了以森林体验、自然体验为主的网络大会,进一步扩大了牛背梁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牛背梁保护区多年来开展的资源保护工作和大量宣传活动及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保护区知名度不断提升,为建立国家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是化解社区矛盾,促进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社区共管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工程包茂高速公路陕西境内西安至安康段和“亚洲第一长隧”的建设开通,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区内旅游人数日益增加,社会公众开展森林旅游和深入自然体验自然的意愿行为日益增长,也对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带来了很大影响和变化。例如保护区南部的柞水县,坚持生态立县,将保护区所在的营盘镇规划为生态旅游开发区,累计吸引社会投资约20亿元,这一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促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大量车辆和旅游人员随意、无序进入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增多,保护区生物资源保护压力增大,增加了森林火灾隐患,也增加了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难度。急需探索一种新的保护途径和模式,以便对无序游客主动引导。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充分利用保护区的区位、动植物资源和景观等优势,给城市居民提供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感知自然的场所,使人们对目前的生态状况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濒危程度有一个全面认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到拯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活动中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另外,牛背梁保护区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自然保护区,为原柞水县营盘林场、宁陕县沙沟林场、长安区沣峪林场和南五台林场划分而来,保护区虽然林权明晰、边界清楚,但存在周边个别林场在保护区外围设立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等情况,这些景区旅游活动的开展,导致大量游客进入保护区,给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借助国家公园试点的机遇,由省级相关主管部门出面,对整个区域进行重新整合管理,进一步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关系,逐步解决好诸如上述“林家铺子”内部打架的问题,从而达到统一协调有效管理,减少对资源保护工作压力和影响的目的,将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共管工作开展带来生机活力。
2.5是促进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牛背梁保护区地跨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保护区周边有社区居民11000余人,社区群众位于高海拔山区,经济落后,农作物广种薄收,属于陕西省较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表明:近两年社区群众人均年收入约7000元。受经济利益驱使,每年仍有部分人员进入保护区从事挖药、割竹、采集和盗猎等违法行为。
为协调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促进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缓解资源保护工作带来的矛盾冲突,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根据经费情况,突出重点,针对矛盾冲突的具体情况,从社区扶持等方面制订并实施了多项协调关系的措施,十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0多万元。这些协调措施在改善保护区和社区关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因自然保护区经费所限,面对众多的周边居民,尚未找到一种较为长远持续的好办法。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就能利用国家提供的部分专项资金或创收资金帮助社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可长期雇佣当地部分居民从事国家公园相关岗位工作。同时,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羚牛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应不属于主要用于科学研究的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范畴,除被控制的严格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外,其它区域可以允许游客访问,并建设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也为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提供了条件。
四、开展陕西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的思路和设想
为确保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成功实施,在国家公园建设和试点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保护为主
建立国家公园的出发点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在资源保护工作方面,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是建立国家公园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国家公园必须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对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开发利用。
2、积极取得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同协商制定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计划,并逐步解决试点保护区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和保护区在资源管护中的实际问题。
3、根据实际,雇佣支持自然保护事业的部分当地村民参与到国家公园建设相关工作中来。一是签订雇佣合同,为他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岗位和工资;二是签订资源保护协议,逐步让他们参与到自然保护事业中来。并以点带面,开展更多的社区共管、社区扶持、培训讲座、宣传教育等工作,吸引更多社区群众参与到自然保护事业中,实现社区经济有序发展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
4、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设宣传警示牌等宣传设施,多举措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和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团体的联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组织更多的学生来保护区接受环境教育,吸引更多社会公众来试点保护区接收大自然熏陶,努力将牛背梁保护区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和野外科普教育基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组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最大、最好的集资源保护、野外科考、环境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体验中心和森林康养中心。
(二)坚持产权明晰,自然性、国有性、公益性原则
国家公园的核心内涵是自然性、国有性、公益性。为保持这“三性”,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应由省级政府牵头,林业、国土资源、建设等相关业务部门统一协调,进行专业管理,并以此为原则进行研究、设计,确定产权关系。可设立由省级政府领导任组长、省级相关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公园建设领导小组”,以理顺领导体制,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坚持一园一法原则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每个地区、每个公园情况不尽相同,可分别制定不同公园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新时期应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公园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变林业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局面。国家公园立法工作要从目前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法律、法规和规章中的空白入手,尽快予以制定完善,着力提升其法律效力和等次,只有将国家公园管理真正置于严格的法律规范之下,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得到全社会和公众的重视和支持。
建设国家公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地方、社区群众等各方利益,有效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并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还需要环保、水利、国土资源、建设、公安等多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应制定更加权威的法律体系作为后盾保障,把国家公园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实际,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的理念贯穿于完善国家公园立法的过程中,把国家公园的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解决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周边社区及当地居民生计性开发活动之间的矛盾,应是实现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坚持科学规划
为确保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应做到科学合理规划,严格功能区定位,认真借鉴和依照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标准,将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等最新理念融入进去,打造高品味的科普旅游。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初步设想规划三个区:一是光头山野生动植物科考、探秘区。该区将限制人数,主要针对一些高层次的游客,通过高倍望远镜等设备,可观察到羚牛等野生动物的野外活动等情况;二是秦楚古道生态旅游区。该区又划分为高山草甸观光区和霸沟生态观光区。高山草甸观光区海拔2600多米,游客在这里可看到南草北木、高山草甸、高山杜鹃林等优美的自然风光。霸沟生态观光区可沿着清泉缓行而上,将看到原始森林风貌、清澈的河流及小河中石头上碧绿的青苔;三是北沟科普环境教育区。该区又划分为北沟生态教育基地区和北沟科研监测宣教区。北沟生态教育基地区主要是组织学生去森林中实际体验,激发他们热爱、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兴趣和热情。北沟科研监测宣教区拥有1000多平米的监测及宣教用房,通过生态教育观察室、野生动植物标本室等,将为游客提供综合现代高科技的声、光、图像为一体的宣传展示场所。
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作为陕西省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单位,是在充分考虑了现实环境、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周边经济发展特点等因素上提出的。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持续性保护,生态系统得到了很好恢复,良好的生态效益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目前保护区周边已形成“旅游热”的大背景下,在社区群众利用资源的传统方式逐步改变,支持发展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单位,将能快速显现成效,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可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可以主动引导分散无序的登山等户外活动向保护区开展的科研监测宣教基地和北沟生态教育基地转移,减少资源破坏和火灾等隐患,并为社会公众提供规范、系统地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感知自然的场所;二是可以进一步发挥保护区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功能,争取到更多的大专院校师生来保护区开展科研、教学实习和接受生态环境教育;三是有助于社区经济发展,吸引社区群众主动参与到自然保护事业中来,促进周边社区经济与保护事业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四是通过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将促使自然保护区宣教、科研等各项功能得以综合体现和充分发挥,在陕西省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五是有助于化解“林家铺子”内部打架、兄弟单位相互掣肘的矛盾,实现共赢,促进资源保护、社区共管和林业“三大效益”的有效发挥。
在陕西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开展建设试点是一项全新的事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可认真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保将该项工作做实、做好、做强,为全省国家公园建设工作起好步、带好头,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引领作用。
                             
 
 
注:此篇论文在第十三届中国林业经济高层论坛上交流发言,并被陕西林业经济学会学会专家评选为“2015年度林业经济论坛征文活动特等奖”,颁发了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