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绿色文苑 >> 正文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来源:    发布日期:2016年6月28日    浏览次数:

 
 
 
知识是直抵本真的灯烛,诚信是检验才华的标尺。朱熹说:“人之操履无若诚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坚持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的人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光彩,天人共鉴,众人敬仰,流芳百世。
北宋人王拱辰,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留下无依无靠的母亲和四个孩子。王拱辰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孝顺母亲,诚实守信,颇受乡邻称赞。
他酷爱读书,夙兴夜寐。通过多年的努力,十几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参加乡试和会试成绩都很优秀。公元1030年,他到京城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皇上在审阅考卷中发现王拱辰的文章立论新颖,见解独到,文笔流畅,无人能及,就把王拱辰定为状元。
第二天早朝,宋仁宗把考中“一甲”的3人召集到大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了“金榜”。其他两人都赶紧磕头谢恩,王拱辰却说:“陛下,小生不配当状元,请您把状元配给别人吧!”
众人议论纷纷,皇上也很纳闷,就询问原因。王拱辰说:“陛下,我也是十年寒窗苦读,做梦都想中状元。但我的知识还很欠缺,怕不能为您分忧解愁。如果我默不作声当上了状元,我就是不诚实。我不想为了当状元,就败坏自己的节操。”
宋仁宗感动地说:“你成绩优异,是因为勤奋。文章直述胸臆,理应选为状元。你敢于说真话,诚实做人,才是状元应有的品质。诚实比才华更可贵。朕选你做状元,就不要推辞了。”就这样,王拱辰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诚信状元。他朝中做官55年,卓荦不凡,堪称翘楚,有口皆碑。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1933年,一位22岁的年轻人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一次水力学考试,他发挥出色,做答圆满。班主任金教授对其相当满意,给出了满分100分。但当试卷下发后,年轻人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错误: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 “N”。他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扣分。金教授一看,果然这个错误被忽略了,于是给了他96分。
当时,考试成绩要记入学生档案,而主动要求扣分的学生,在金教授的印象中,这是第一人。金教授留下了这份特殊的试卷,打算以此教育那些刻意要求加分的学生。4年后,抗日战争爆发,金教授一家被迫逃难,那份试卷却被当作一份重要的行李保存了下来。
1980年,那位主动要求扣分的学生重返母校,第一件事就是拜会当年的班主任。年过耄耋的金教授取出那份试卷,拉住得意门生的手深情地说:“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这份试卷早就给了我答案!”这位学生,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钱学森虽然因小错自愿扣掉了4分,但他却在诚信考卷上获得了满分。从金教授保存40多年的试卷上,我们读出了钱学森在成功之路上走得高远的原因。
人生,就是一场考试。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命运之神便庄严地交给我们一份考卷,郑重地告诉我们,“做好它,直至生命终结”。先做好填空题,因为人生有太多的空白需要自己去填写;再做好选择题,我们要用心甄别在对与错、是与非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还要做好判断题,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用理性和良知去判断应该如何去做;最终要做好思考题,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有战胜了自己,用扎实的行动书写诚信的誓言,才能赢得人生考场上的高分。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用人与自然的规律告诫我们:真实是宇宙万物的存在基础,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生命的本质从真实开始,人格的尊严从诚信起步。
诚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国之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我们,自己毁灭了自己。“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丧失诚信,万事皆休。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只能骗人一时,无法欺人一世。诚实守信,方能赢得人生大考,也会彻悟“诚之所感,触处皆通”之奥义。
让我们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谨守高尚的道德情怀,用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匡正行为、塑造灵魂,积极践行诚信誓言,不断汲取人生考场中的智慧,在创新之路上倾心演绎动人的诚信故事!(西安航天中学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