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绿色文苑 >> 正文

柳絮人生

来源:    发布日期:2016年5月6日    浏览次数:

柳絮人生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和孔密州东栏梨花》宋苏轼)春日阳光明媚,街道两边的柳树也抽青发出了新芽,伴随着樱花、油菜花、紫荆等花团锦簇的开放,柳枝也开始吐絮随风飞舞。
柳絮是什么?
纤细、轻灵、洁白的柳絮随风飞舞,似花非花,那它是什么?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属杨柳科,有着如毛毛虫一样的柔荑花序(和杨树一样呀),这种花序有雌雄之分,老熟时整个脱落,雌花序中的果实裂成两瓣,具有白色茸毛的种子就随风飘散出来,就造成柳絮纷飞如雪,春天特别的景观之一。
柳的花都是单性花。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柳的雄花有两枚雄蕊,两个蜜腺。柳的雌花有一枚雌蕊,一个蜜腺。柳的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鲜明,但具有蜜腺,是借着花蜜来引诱昆虫传布花粉的,所以它是虫媒花。
“沙里栽杨泥里柳”,柳易栽易活,可进行无性繁殖,随便折一枝条插进泥土里,很容易生根发芽。“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了柳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柳絮可以像棉花一样利用吗?
在我小的时候,每当飘落满地的柳絮被人们扫走踏在脚下,觉得很浪费,就在想,这么多软软的柳絮就像棉花一样,为什么不收集起来,等到冬天做轻柔的棉衣呢,这样不是很好吗?
首先,来我们要了解为什么棉花能够保暖。找一团棉花,我们可以轻轻地撕开观察一下,就会看到,棉花的纤维很长。再把这团棉花轻轻地按压一下,松开手后,棉花又慢慢地恢复了原样。为什么棉花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棉花是由很长而且富有弹性的纤维组成的,这些纤维互相交错,就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在纤维之间的缝隙里,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这样,用棉花做成的被子或者衣服盖在需要保温的地方,就能减少热量的流动,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柳絮,虽然它也是纤维组成的,但是柳絮的纤维非常短、没有弹性,也不容易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柳絮是不能够用来保暖的。看来我小时候是只看到了柳絮的外表,而没有发现它的特质呀!
灞桥折柳
作为古都西安人,说到柳树,就不得不提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桥风雪”。
《西安府志》记载,由于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灞桥在隋朝时称为“南桥”,并在桥两边广植柳树。到唐朝时,在此设立灞桥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曾有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的诗篇就有114首。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吟道:“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因为“柳”和“留”为谐音,古人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这一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尤其是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了下来。
因柳絮具有随风飞舞、漂泊无定的特点,与远离故乡、漂泊他方的游子极具相似性,于是柳絮又成了飘零的象征。许多人将漂泊的人生,感悟为随风漂浮的柳絮人生。《红楼梦》里林妹妹以飞絮飘泊无定,感怀身世,发出了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哀叹。有道是“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公众教育科 郭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