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基层生活 >> 正文

护林员老杨的“蜂人蜂事”

来源: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2日    浏览次数:

到广货街保护站包站工作,我偶遇老杨,多年未见,免不了聊起来。
老杨,全名杨运安,今年59岁了,他是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的一名护林员。身材不高,较瘦,见人话不多,但聊起工作生活就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了。老杨自从20岁参加工作,在宁东林业局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从事过修路、采伐、营林、森林管护等工作。用他的话说,林业工作是相当艰苦的,“住的竹笆墙,睡的棍棍床,躺在床上看月亮,工资收入低,还得管孩子上学,过得相当清苦。”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业人的工作生活条件才逐渐改善了。老杨明年就要退休了,还真有些不舍呢,但细心而乐观的老杨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从去年开始,老杨也学着周围一些同事,养殖了“土蜂”,这是当地一种原生蜜蜂品种,所产蜂蜜更加环保无污染,但也较为稀缺。老杨原本很怕蜂蛰,就算自己想吃蜂蜜,也是买几斤,但发现买的蜂蜜有些品质不好,后来林场有职工尝试养蜂,竟然成功了,慢慢的就有人效仿了,老杨也壮着胆子养蜂后,逐步适应了,刚开始常被蜂蛰,还会肿几天,需要打针才能消肿,现在已经有了免疫力,操作时摸清了蜜蜂的习性,也就不容易被它们蛰了,所以现在不那么害怕了,甚至还喜欢上了这个“副业”。
谈起养蜂,老杨可是如数家珍,从野外如何收取野蜂,到新旧蜂箱的使用区别,从“摇糖”的频次手法,到“喂蜂”的食量,他都有独到的见解。老蜂箱有一股特殊的气味,能招引来分群的蜜蜂,新蜂箱就得靠人为把蜜蜂“收”进去;蜂群要分家时,会派一些蜜蜂先外出侦查,发现了环境好的新家,就回去报信,第二天蜂王带领分家的蜂群就来了……他说:哪怕少产一点蜂蜜,也要保证品质,毕竟来买的都是老熟人,老主顾。老杨算了笔账,目前市场上土蜂蜜零售50元一斤,年产200斤就可收入1万元,而最主要的人工投入其实主要忙碌5、6、7三个月的工作间隙就够了,他觉得养蜂很适合林业职工搞副业,最主要的还是林场对职工养蜂也予以提倡。老杨计划明年还要扩大规模,再增加十几箱蜂,等明年正式退休了,还可以有一个“正事”忙,既有收入又不会太闲的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习惯了林区生活,住在空气清新的山里要比自己长安区的家里要舒坦的多。
老杨就快退休了,谈到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林业,他依然充满深情:林业对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山是林业人的根,树是林业人的魂,林业人光荣而自豪,林业圆梦还要靠林业人的不断努力。我让老杨预测一下自己70岁和80岁会是什么样子,他哈哈笑起来:真要活那么久,只要身体好,心情好,就什么都好。
临别,老杨执意要送我一瓶蜂蜜,他说这是对老朋友的一份心意,我赶忙双手接过这份沉甸甸的、珍贵的礼物,淡黄晶莹的蜂蜜里,浓缩的是林业人的深情与希望。(公众教育科 马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