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牛保动态 >> 牛保动态 >> 正文

我与血雉有个“约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日    浏览次数:

9月8日,我们与陕西电视台记者前往光秃山地区拍摄羚牛,当天天气不是很好,山上雾气比较重,能见度只有十几米远,有时候还夹杂一些零星的雨滴。我们一路穿林海,跨竹林,寻找羚牛的踪迹,虽然见到了大量的羚牛粪便,但还是没有拍到羚牛,一直持续到下午16:30分左右,大家疲惫不堪,在同电视台记者商议以后,决定趁天黑之前返回保护站。
   由于要赶时间,我们必须“急行军”,带着没有拍到羚牛的沮丧,更让人感觉比较累,双腿像灌了铅似的向停车的方向挪动。突然,电视台尚记者停下了脚步,向我们摆手,让我们停下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群“野鸡”在那里悠闲的觅食。
架起摄像机,对好焦距,尚记者专业的操作一气呵成,吴晓虎立刻拿出相机准备拍照片,王涛瞬间隐蔽起来,免得惊动了“鸡群”,这时候我们离这它们大概有20几米远,还辨别不出是什么动物,于是我慢慢的向“鸡群”挪动,小心翼翼,生怕惊动到它们。15米,10米,它们还是若无其事地吃着美味,这时候我看清楚了,一眼辨认出是血雉,一共有7只。
血雉,别名血鸡、松花鸡,属于雉科,主要分布于中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西部和西南部留鸟。其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故称血雉。其别名甚多,各地皆异。在甘肃,因其胸侧和翅上覆羽沾绿,被称为“绿鸡”;因其羽毛形似柳叶,且沾绿,又称为“柳鸡”;因其主要栖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叶和种子,又称为“松鸡子”;又因其脚红色,称“红脚鸡”者最为普遍。
血雉是高寒山地森林及灌丛雉类,栖息于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混交林及杜鹃灌丛中,海拔高度多在1700~3000m。有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夏季有时可上到海拔3500~4500m的高山灌丛地带,冬季多在海拔2000~3000m的中低山和亚高山地区越冬。白桦、红桦、山杨、山柳、冷杉和箭竹为典型栖息地内的主要树种。
我将血雉的有关情况向电视台记者做了大概介绍,在我们保护区常遇到这种动物。此时,我们的心情稍有安慰,但是也没有太大的激动,但是接下来它们的举动,着实让我惊喜了一番。
只见领头的血雉姿势微微向左倾倒,头向后偏歪,哟!好一副模特英姿啊!它鲜红的脸颊上,有一对黄豆般大小的眼睛,眼睛四处转动着,似乎寻找着什么。一张尖尖的嘴,仿佛像羊角锤的锤尖,锋利的恨不得将虫子一口啄穿。它好像知道我们正为它拍照,便拿出了自家绝活——金鸡独立。今天我可算大开眼界,它的左爪轻轻合拢,膝盖微屈,小腿一抬,一系列的动作轻巧地将左脚收入了腹下。它也很有能耐,这一动作持续了很久。说实话这一单脚站地似乎使它更威武了许多,又给它添了几分英姿。它们腹部的羽毛最为丰满,羽毛将它严实地覆盖正是它们能在高海拔地域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其实最吸引瞩目的便是雄性血雉的尾羽,灰色尾羽上点缀着一些鲜红条纹,与鲜红的双足对应起来,凸显了雄性与雌性的明显特点。一身条纹状的“礼服”,穿起来比较贴身。雄性血雉的羽毛不只是起装饰,它不是华而不实的,而是自然的选择与安排,它不仅对公鸡起到保护作用,更有防冻的保温功能。
尚记者不断的靠近,已经达到1米多的距离,血雉却还没有跑进树林。这种举动让我大为意外,因为在我的工作生涯中,还从来没有与类似这种动物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过,都是远远的看到或听到响动就窜入林子,销声匿迹,难以观察。它们就像一群家鸡似的,在你的脚下觅食,仿佛伸手就能抓到似的,也许它们感应到我们并无敌意,也许在它们心目中,我们只不过是另外一群“动物”罢了。
电视台的况记者也大惑不解,向我询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我向她分析了原因,首先是通过我们这些年不断的努力,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了良好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数量稳步上升,其次是这个时间段正是血雉觅食的时间,警惕性有所下降。王涛不忘调侃一句,这可能是你约好的一群鸡,专门让记者拍摄的吧!
由于天色渐晚,我们不能继续逗留,在我们继续前行的时候,血雉慢慢的走进路边的林子,它们回头静静的看着我们离去,我和尚记者不约而同的向血雉道了一声:“再见”!在我们的保护下,愿你们的家族成员越来越多,在你们的家园快乐的生活。(广货街保护站 文/图:郑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