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牛保动态 >> 牛保动态 >> 正文

壮美峰脊

来源:    发布日期:2015年3月25日    浏览次数:

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它山高谷深,峰峦林立,沟谷纵横,平均海拔约在2000米以上,山势的起伏变化加速了气候的局部变化,秦岭因此成为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分界线。作为一条横亘我国的构造带,它对我国构造格架的形成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成为划分我国构造区和地震区及大型水系分水岭等的标志。
今天,秦岭声誉日隆,人们赞誉它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赞誉它与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并称地球“三姐妹”,无论人们给予何种赞誉,都无法涵盖秦岭的光芒,它静静地矗立千年,早已成为永恒。
牛背梁保护区,地跨秦岭南北坡,秦岭主脊东西横亘于保护区内,保护区内的山体,多由中粒花岗岩构成,节理发育,经大自然的风化剥蚀,雕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峰脊奇观,劈地摩天,嵯峨崔嵬;青崖怪石,险峻陡峭;沟谷深切,幽邃莫测,植被丰茂,烟岚升腾,真的是“以苍山为骨,以柔水为脉,以莽林为精气”。
保护区内地质地貌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由冰川、寒冻和流水作用切割而成的中山地貌和流水作用为主的河谷地貌。在牛背梁的各条支脉上,分布着流水侵蚀、剥蚀而成的中山地貌;在海拔1000米左右,分布着流水侵蚀而成的低山地貌;在海拔1500—1800米范围内,分布着夷平面;在海拔1500—2000米的范围内,是大量的沟谷地貌,包括沟谷、阶地、古河道及崩积岩体地貌等。牛背梁是秦岭造山带的典型缩影,除高山峡谷、石林、石柱景观之外,在海拔2600—2800米的高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完整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人称“冰川石海”,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及观赏价值。保护区内这些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外地质作用联合作用下形成的。沿着近东西向的岩层大断裂,海拔急剧抬升,从而构成了东秦岭主脊,最高峰牛背梁2802米,为秦岭东段最高峰;其次有光头山(海拔2659米)、马鞍岭(海拔2515米)、黄花岭(海拔2602米)等。保护区内的地势,北缓南陡,北坡上部多呈平台阶地及缓坡,这与秦岭中西段“南缓北陡”形成明显对照,为牛背梁保护区的特殊地貌类型。
牛背梁,因其山梁平坦如牛的脊背而得名,这里地貌奇特,山势嵯峨,主峰高耸云端。
黄花岭,距秦岭分水岭31公里,这里山势逶迤连绵,山翠谷幽,树木蓊郁,因春季满山盛开黄花而得名。站在黄花岭山巅,举目四望,林海苍茫,云海如涛,公路宛如玉带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
光头山,是秦岭主脊的一部分,位于牛背梁保护区的西缘,山巅是草甸灌丛分布区,远望光秃而得名。蜿蜒崎岖的山路,穿越原始密林,一直可以攀爬到草甸之上,站在光头山的顶端,远望群山如屏风环峙,风起云涌,烟雾瞬间会吞没山巅,四处一片混沌;云开雾散,霞光普照,远山如黛,层林尽染,又是写意山水的气象。
除过壮观的峰脊景象,那些深藏在密林中的沟谷,也是牛背梁保护区重要的构成部分,它们都是河流强烈下切的产物,这些沟谷危崖夹峙,激流奔涌,沟谷两岸植被丰茂,鲜花四季不断。最为典型的沟谷景观,主要有西沟峡、石砭峪沟和梯子沟。
西沟峡位于牛背梁西侧,沟脑直达牛背梁主峰,它由数条小沟成掌指状向梁顶伸延。峡谷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数条溪流也长期切割着沟谷,从而形成了西沟峡千回百折的峡谷地貌。峡谷全长32公里,两侧高山连绵,悬崖壁立万仞,沟底宽约13米,在峡谷的上端,堆积着无数冰积巨石,高山顶端发源的泉水夺路而下,直扑崖下,水花四溅,水雾翻腾。峡谷低处,水流潺潺,渐成大河,碧流清澈见底,卵石如玉般圆润,鱼游其间,水波涌动,光影斑驳陆离,让人目醉神迷。
石砭峪沟位于牛背梁北侧,全长25公里,石砭峪河流贯其中,河段呈现峡谷与宽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河流两岸平缓处,在河流出山前,石砭峪大坝陡然矗立,围住了一泓碧水,高速公路大桥从水库边擦边而过,峭壁山谷、丛林碧水、山野人家与现代交通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图像。
梯子沟位于牛背梁南侧,大坪村西侧,顺沟谷上行,先有小路,渐渐小路变成了乱石,不久乱石被乔木、灌丛、草丛淹没,而后一堵高墙似的峭壁拔地而起,峭壁上先人开凿的石梯仅容一脚踩踏,手脚并用,如攀爬木梯而上,身边一两米处,溪水如白练悬垂而下,没入林荫间的沟底,此沟也因此而得名“梯子沟”。(陈旭/文  强晓鸣 王晓亮 郭朋勃/图)

 

强晓鸣摄影作品

王晓亮摄影作品

郭朋勃摄影作品

强晓鸣摄影作品

强晓鸣摄影作品

强晓鸣摄影作品

强晓鸣摄影作品

王晓亮摄影作品

郭朋勃摄影作品

郭朋勃摄影作品

强晓鸣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