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红外监控相机野外监测结果初报

来源:    发布日期:2015年2月4日    浏览次数:

   为不断加大对我区野生动物监控工作力度,最大程度减少对野生动物正常繁衍生息活动的人为干扰,充分提高野外监测工作的科技手段与科技含量,今年5~8月份,我局首次购置并在野外安装了一批红外监控相机,对区内野生动物活动情况进行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10月底,采用野外直接更换存储卡的方式,初次对所有红外相机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归类分析。结果显示,经过7、8、9、10近4个月的连续监测,拍摄到了大量野生动物活动照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区野生动物分布与活动规律的研究和有效管理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也为更进一步扩大监控范围和监测工作力度积累了经验。

一、红外相机野外布设情况
根据各保护站日常巡护监测工作中掌握的野生动物分布活动基本情况,选择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或活动较为频繁地带,或者是野生动物经常性迁移、取食等活动的主要路径或路口处,胸径较粗的大树,距离地面1.2~1.3 m左右的位置安装红外监控相机,以最大限度地覆盖整个监测区域。并对其初始安装位置与环境信息等进行现场采集记录(表1),建立信息档案。
本次以陆地森林野生动物拍摄为目的,依据最大可能性,采取人为机械布点的方法,共在野外安装红外监控相机19架,其中,石砭峪、老林和北沟保护站辖区各5架,广货街保护站辖区4架。具体安装信息详见表1。
相机编号
安装地点
海拔/m
经纬度
植被类型
备注
01
水洞子2号桥上
1520
19312319/3755330
针阔混交林
石砭峪站
02
龙窝子最后一住户上
1152
19307648/3758394
落叶阔叶林
石砭峪站
03
冉家坪监控塔下
1261
19311009/3756223
落叶阔叶林
石砭峪站
04
水洞子2号竖井上
1380
19312327/3755111
落叶阔叶林
石砭峪站
05
石砭峪正河
1355
19312718/3755490
落叶阔叶林
石砭峪站
06
杨家湾三岔路口北
1463
19311935/3746482
落叶阔叶林
老林站
07
黑窑沟口
1586
19317172/3752925
落叶阔叶林
老林站
08
西安沟口
1468
19318780/3753167
落叶阔叶林
老林站
09
西沟峡第一岔沟口
1216
19310224/3746218
落叶阔叶林
老林站
10
快活林
2023
19317599/3754099
落叶阔叶林
老林站
11
北沟内3km西坡
1803
19299408/3747150
落叶阔叶林
北沟站
12
石窑沟内三道河尽头
1661
19300054/3742391
落叶阔叶林
北沟站
13
大黄山沟0.5km西坡
1630
19301184/3742329
落叶阔叶林
北沟站
14
裤裆叉沟左第一岔口
1806
19299415/3741715
落叶阔叶林
北沟站
15
大甘沟2km处西坡
1567
19305331/3745786
落叶阔叶林
北沟站
16
朴木梁干沟左支沟脑
2546
108°46¢08²/33°50¢04²
针叶林
广货街站
17
小木门沟内1.2km处
1915
108°47¢46²/33°49¢50²
落叶阔叶林
广货街站
18
朴木梁海拔最高点
2622
108°46¢02²/33°50¢05²
针叶林
广货街站
19
干沟内小干沟口
1801
108°47¢07²/33°49¢40²
针阔混交林
广货街站
二、监测结果
在初次为期近4个月的红外监测中,共拍摄照片3068张,其中,有效照片(指能清楚辨别出被拍摄对象的照片)835张,占总拍摄照片数量的27.21%(照片有效率);野生动物照片745张,占有效照片总数量的89.22%;人为活动照片90张,占有效照片总数量的10.78%。
1、野生动物分布与活动情况
动物种类
从拍摄的745张有效的野生动物照片来看,总计拍摄到野生动物20种,其中鸟类3目4科5种(表2),兽类3目10科15种,分别占保护区鸟类与兽类目、科、种总数的25.00%、10.81%、2.91%和50.00%、40.00%、10.87%。从总的统计情况看,兽类的总种数显著高于鸟类,为鸟类总种数的3倍。
鸟类
就鸟类红外监测结果而言,总计拍摄照片135张,占有效照片总数的16.17%,占野生动物照片总数的18.12%。
拍摄到的鸟类仅有5种,分别为红腹锦鸡、勺鸡、噪鹃、红嘴蓝鹊和红嘴相思鸟(表3)。其中,红腹锦鸡最多,占鸟类总数的89.63%;勺鸡次之,占6.67%;红嘴蓝鹊和红嘴相思鸟最少,仅各占0.74%。
这些鸟类隶属于3目4科,其中,鸡形目有1科2种,雀形目有2科2种,而鹃形目为单科单种。
目数
科数
种数
占保护区目、科、种总数的比例/%
鸟 纲
3
4
5
25.00%/10.81%/2.91%
哺乳纲
3
10
15
50.00%/40.00%/10.87%
兽类
就兽类而言,总计拍摄照片610张,占有效照片总数的73.05%,占野生动物照片总数的81.88%。
所拍摄到的15种兽类分别为豹、黑熊、鬣羚、斑羚、豪猪、豹猫、野猪、狍、猪獾、狗獾、小麂、果子狸、黄喉貂、岩松鼠、大林姬鼠(表4)。
其中,野猪最多,被拍摄270次(张),占兽类总数的44.26%;岩松鼠和斑羚次之,被拍摄121和73次(张),分别占19.84和11.97%,豹和狗獾最少,仅拍摄到1次,各占0.16%。
这些兽类隶属于3目10科,其中,食肉目动物较多,共计4科7种;偶蹄目次之,有3科5种;啮齿目最少,都只有1科1种。
拍摄频次
从总的红外监测结果来看,被拍摄次数(照片数)在100次(张)以上的仅有红腹锦鸡、岩松鼠和野猪3种动物(表3、4),占野生动物总数的15.00%,其中以野猪的拍摄频次(指该物种被拍摄的照片数量占总野生动物照片数量的百分比)为最高,高达36.24%;被拍摄次数在50~100次(张)的也仅只有猪獾和斑羚2种动物,占动物总数的10.00%,拍摄频次分别为6.98%和9.80%;10~50次(张)的也只有5种动物,占动物总数的25.00%,小麂的拍摄频次最高,为3.89%;而拍摄次数在10次以下的则有10种动物,占野生动物总数的50%。其中,勺鸡、黑熊的拍摄频次略高,分别为1.21%和1.07%。红嘴蓝鹊、红嘴相思鸟、豹和狗獾等4种动物的拍摄频次最低,仅为0.13%。
从拍摄频次来看,在这些动物中,红腹锦鸡、岩松鼠和野猪是保护区内的优势种,而红嘴蓝鹊、红嘴相思鸟、豹和狗獾等,在区内的分布十分稀少。
 
表3 红外监控相机鸟类拍摄频次统计
 
红腹锦鸡
勺鸡
噪鹃
红嘴蓝鹊
红嘴相思鸟
总计
目 名
鸡形目
鸡形目
鹃形目
雀形目
雀形目
3
科 名
雉科
雉科
杜鹃科
鸦科
鹟科
4
照片数/张
121
9
3
1
1
135
拍摄频次/%
16.24
1.21
0.40
0.13
0.13
18.12
 
表4 红外监控相机兽类拍摄频次统计
 
豹猫
黑熊
黄喉貂
狗獾
猪獾
果子狸
小麂
目 名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偶蹄目
科 名
猫科
猫科
熊科
鼬科
鼬科
鼬科
灵猫科
鹿科
照片数/张
1
13
8
2
1
52
10
29
拍摄频次/%
0.13
1.74
1.07
0.27
0.13
6.98
1.34
3.89
 
野猪
鬣羚
斑羚
豪猪
岩松鼠
大林姬鼠
总计
目 名
偶蹄目
偶蹄目
偶蹄目
偶蹄目
啮齿目
啮齿目
啮齿目
3
科 名
鹿科
猪科
牛科
牛科
豪猪科
松鼠科
鼠科
10
照片数/张
4
270
3
73
11
121
12
610
拍摄频次/%
0.54
36.24
0.40
9.80
1.48
16.24
1.61
81.88
 
分布
垂直分布
从红外监控相机安放点的位置信息来看,相机被安装在海拔1 152~2 622 m的区间范围内,垂直跨度为1 470 m。
在不同海拔高度,野生动物的物种总数有着明显的差异:海拔1 100~1 300 m和海拔1 500 m区间的物种最为丰富,达8~11种(表5),占被拍摄物种总数的40.00~55.00%;海拔1 400 m、1 600~2 000 m区间的物种次之,只有2~4种,占总种数的10.00~20.00%;海拔2 600 m范围的红外相机则都没有拍摄到任何动物。由此可以看出,7~10月,野生动物主要活动在海拔1 100~1 500 m的范围内,最高不超过海拔1 600 m,而在其它海拔高度,只有少数动物有零星活动。
 
表5 野生动物在区内不同海拔的垂直分布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800
1900
2000
2500
2600
相机数/架
1
2
2
2
3
2
3
1
1
1
1
种数/种
10
8
11
2
11
3
4
4
2
3
0
占总种数/%
50.00
40.00
55.00
10.00
55.00
15.00
20.00
20.00
10.00
15.00
0.00
 
此外,从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物种来看,黑熊、斑羚和野猪几乎在每个海拔高度上都可以见到其踪影,足见其分布之广,生境适应性极强;红腹锦鸡、豹猫、
小麂的垂直分布范围就略小些,主要活动在海拔2 000 m以下;而勺鸡、猪獾、岩松鼠等的活动范围更低,主要在1 600 m以下。
水平分布
从野生动物在4个保护站辖区的分布情况来看,在水平分布上也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以石砭峪保护站辖区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最多,多达17种(表6),也就是说,除过豹、狍、和红嘴相思鸟外,85.00%的物种在石砭峪辖区都有见到,且以有红腹锦鸡、斑羚、猪獾、野猪、豹猫、和岩松鼠等占绝对优势,狗獾、鬣羚、黄喉貂、大林姬鼠与红嘴蓝鹊则相对较少。
老林、北沟和广货街保护站辖区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基本持平,最多的老林保护站也不过8种,连石砭峪辖区的一半都不到。北沟和广货街保护站也仅占石砭峪的三分之一。
从红外监测物种在4个保护站分布情况的横向比较来看,只有斑羚和野猪在4个保护站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由此说明,不论是垂直分布上还是水平分布上,它们都是我区分布最为广泛的物种。其次是红腹锦鸡、小麂、岩松鼠和大林姬鼠,在其中的三个保护站辖区有见到。而红嘴蓝鹊、红嘴相思鸟、豹、狗獾4种动物,不但只在其中的1个保护站辖区有见到过,且仅仅只有一次。
 
表6 野生动物在区内不同区域的水平分布
 
石砭峪站辖区
老林站辖区
北沟站辖区
广货街站辖区
种数/种
17
8
5
6
占总种数/%
85.00
40.00
25.00
30.00
 
2、人为活动情况
在近4个月的红外监测与拍摄中,共拍摄到人为活动照片90张,其中,石砭峪保护站48张,占人为活动照片总数的53.33%,占有效照片总数的5.75%;老林保护站24张,分别占26.67%和2.87%;广货街保护站11张,分别占12.22%和1.32%;北沟保护站7张,分别占7.78%和0.84%。
人为活动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主要为旅游活动,占人为活动照片总数的83.33%(表7);再就是挖药,占16.67%。
从人为活动总的情况来看,10.78%的点上都有人为干扰因素的存在,说明保护区辖区内人为活动干扰是较为普遍的,已对野生动物的正常繁衍生息构成了严重威胁。
 
石砭峪辖区
老林辖区
北沟辖区
广货街辖区
总计
总照片数/张
48
24
7
11
90
旅游/张
48
18
0
9
75
占人为活动总数/%
53.33
20.00
0.00
10.00
83.33
挖药/张
0
6
7
2
15
占人为活动总数/%
0.00
6.67
7.78
2.22
16.67
三、分析讨论
1、结果分析
红外监测中所拍摄动物种类偏少、拍摄频次偏低。
从红外监测结果来看,所拍摄的物种仅占保护区鸟类和兽类物种总数的2.91%和10.87%,种类明显偏少,而且拍摄频次普遍偏低。就拿拍摄频次最高的野猪来说,也不过36.24%。同时,对比以往日常巡护监测结果,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羚牛等,在长达4个月的监测中竟未能见到,但数量极其稀少、行动敏捷而又性情机警的豹、豹猫等却被拍摄到了,十分令人欣慰。
野生动物在四个保护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石砭峪保护站辖区拍摄到的物种最多,拍摄频次也最高,其拍摄物种是老林站、北沟和广货街的2~3倍多。这种野生动物在4个保护站辖区水平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以及主要保护对象羚牛在初次监测中未能拍摄到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红外相机的数量偏少,以及安装地点和具体位置选择上的局限,造成了监测结果上的差异;二是拍摄季节上的原因,此时羚牛主要活动在海拔1 900 m以上的地带,而本次红外相机则绝大多数安装在海拔1 900 m以下的区域,从而导致未能拍到的结果;三是与人为活动的干扰有着很大的关系。
红外监控相机的闪光灯对野生动物的干扰较小。
在被拍摄的动物中,只有狍对闪光灯的闪烁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而其它动物则几乎没有兴趣或尚未表现出兴趣。
人为活动干扰依然是野生动物最大的威胁因素。
从监测结果来看,区内人为活动是较为频繁的,十分之一还要多的点上都有人为干扰活动存在着。同期开展的日常巡护监测结果表明,我区境内驴友等游客活动十分猖獗,其足迹几乎遍及保护区的各个角落,屡禁不止,而且与日俱增。红外监测结果中的野生动物种类稀少、拍摄频次低,以及野生动物在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监控设备尚未发生被破坏现象。
虽然在我区境内驴友等游客活动十分频繁,但在近4个月的监测与拍摄中,尚未有人为破坏和野生动物破坏红外监控设备的情形发生。红外监控设备的保全率和完好率为100%。
2、存在问题
连续4个月的红外监测表明,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践证明,红外监控技术在我区的应用是成功的,是一项实用的、行之有效和值得大面积推广的现代技术和科技手段。但通过初次的红外监测实践也同时发现,我局野生动物红外监控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亟待解决的问题:
红外相机野外监控点过少(取样样本过少),所取得的监测数据不具有全面性与代表性,不足以说明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实际情况,更不能对野生动物分布、活动规律,以及昼夜活动节律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红外监控相机安装范围与安装地点选择不尽合理,未能全面兼顾不同物种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和对不同生境因子的选择性,这也是导致所拍摄动物物种稀少的一个主观原因。
红外相机野外监控目标太过宽泛,针对性不强。虽然取得了大量数据,但对某一种动物或者某一类动物而言,不能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四、设想与建议
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适当添加购置和安装一批监控相机,使每平方公里面积上的监控相机达1架以上,扩大监控范围,提高监控密度与抽样率。
2、建立牛背梁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实现红外监控全区、全范围覆盖。逐步建成“视频监控-红外监控-巡护监测”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科研监测网络,充分提高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科技水平。
3、编制牛背梁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计划,对一定时期内的红外相机监测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根据不同时期的监测对象和目标任务,有计划、分阶段逐步实施,以增强红外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强对红外监测设备的管理,一是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清理镜头前的障碍物,以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切实做好防盗和防破坏工作;三是要根据相机拍摄情况,及时对拍摄角度或相机位置进行调整,提高拍摄率。
5、不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监测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充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是要积极开展监测设备操作使用、野外安装与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操作;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监测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监测能力。(科研科  麻应太 于占成 李春宁 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