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基层生活 >> 正文

光头山拍摄记

来源: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10日    浏览次数:

4月26日,我们一如既往来到光头山地区拍摄,宿营在月朗星稀的夜幕下,大家围坐在冉冉的篝火旁,吃着喷香的方便面,谈天说地乱聊一气,红红的篝火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暖暖的,也驱散着海拔2700米早春的寒气。跟随陈老师一起拍摄已有半年多时间,这次我们开启了光头山之旅。
 
羚牛的“桃花源”
清晨,一抹朝阳从天际边撒出,投射在蓝色的天空,晴朗的一天来到了。六点钟天空中飞过的一对大嘴乌鸦把我们唤醒,钻出睡袋,穿好衣服,简单收拾一下行装,检查装备,我们开始沿蒲木梁向干沟脑进发。
远远眺望,蒲木梁、月亮崖依次摆开,紧密相连,绵延起伏。在崖顶,我们的视频监控塔高高耸立,特别显眼。我们选择的路线是从草甸延伸到干沟脑这面山坡,坡度适度,便于行动。沿途先是杜鹃林和箭竹混生,随着海拔上升,逐渐变为挺拔的冷杉林。翠绿挺拔的冷杉就像士兵一样矗立在水土贫瘠的山顶,林间不时传来鸟儿婉转的鸣叫声,偶尔还能看到金背林鸲的身影。
月亮崖一带是羚牛传统的冬季聚集越冬区域,在背风向阳的山坳里,是羚牛冬季集群的最佳地点,一般这里都叫“牛圈”。月亮崖这里的地形非常符合牛圈的地理特征,而且松花竹林茂密,还有那么几条小溪,对于越冬的羚牛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沿着羚牛的牛道,我们在松花竹海中穿行。一般来说,羚牛选择的路线都是最省力、路线最短的路线,所以我们巡护的路线时常也借羚牛的光,走牛道。竹林已经高过我们的身高,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还不能跟的太紧,跟的太紧会被前面带动的竹梢抽到脸甚至是眼睛,会好一阵痛苦。脚下羚牛的粪便已经发白了,自从驴友多了后,羚牛应该已经有些日子没来了,一堆堆新鲜的斑羚粪便到是时常看到,看来这个小精灵在这一带经常出没。
顺着峭壁上的小路,我们翻过几个大石皮,前面已经看似无路可走了。就在大家有点泄气时,一只星鸦突然出现在头顶摆着“pose”,赶紧拍摄几张,让我们也兴奋起来,星鸦被惊动后,“嘎---”的一声飞走了。顺着飞走的方向,我们发现了一个小山洞,洞口方形,只能容一个人爬进去,洞中还挂着一根根粗粗的冰溜,我们匍匐4米远便到了尽头。尽头是一片山坡,全是茂密的松花竹林,后面是整齐而陡峭的山崖,山崖前是一片背风向阳开阔的柔软草地,面积大概有1500多平米的样子。我们走到牛圈里来了。只是现在是早春时节,草地和松花竹还是干枯状态,没有恢复生机,到处都是羚牛的粪便,但牛儿们已经下山啃青去了。虽然牛去圈空,但这里的阳光依旧明媚而温暖,耳旁听不到半点风吹的呼呼声,而且没有人为干扰的痕迹,这里完全和外面的世界隔离,简直就是羚牛的桃花源!
 
守望岩
继续往上攀登。偶尔从竹海露出的大块花岗岩,成为我们前进的路标。垂直海拔50米,坡度近乎60度,好一阵子急行军,背负行囊的我们终于气喘嘘嘘地一口气冲顶成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蒲木梁顶,周围的一切地形看的清清楚楚,梯子沟方向、干沟方向……一切地形清晰的就像沙盘摆在眼前。站在棱角分明的巨型花岗岩堆砌的山体上,脚底下就是深渊,没有恐高症的我都有点犯怵了。脚下的地爬柏翠绿翠绿的,匍匐着枝蔓把整个岩石的缝隙填的满满的,用它那坚强不屈的根系锁住每一寸土壤、汲取着珍贵的养分。
这时,离我们不远处的一块巨型的花岗岩进入我的视线。它的外形就如同一个巨人的头颅昂首望着东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了他俊酷的形象,深邃的眼窝、高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颧骨,甚至下巴、耳朵都很神似,巨石顶部的土层上生长的矮草杂灌形成它天然的头发,为巨人留了一个标准的板寸,神似极了万里之遥太平洋复活岛上的巨人。只不过同样的巨人,一个仍是世界不解之谜,而这个确是实实在在的,全天然没有一点人工打磨的痕迹。巨人啊!你是大自然缔造的奇葩,你深邃的眼神望着远方,就像守护神一样守望着保护区的一草一木,守望着这片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其实秦岭山本来很平凡,早在几亿年前,在一系列的地质运动中秦岭从海面到陆地再到高山不断抬升它的高度,让秦岭隆起如巨人般拔地而起,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又经过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又让秦岭不断隆起他高高的脊梁的同时,又在不断的断层、反复的挤压褶皱中垂直运动,大块巨石不断坍塌,形成了今天秦岭的模样,想必守望岩巨人鬼斧神工般冷峻的造型,就是在这不断的隆起、跌落、再隆起的运动中形成的。也造就了其坚韧的性格,于是也有人将秦岭称为是中国的父亲山。
 
归来兮
视频监控塔就建立在如刀锋般齐整的峭壁顶上,在这个制高点可以俯视周围的一切。我们顺着山脊攀爬越过崖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成片的冷杉林在山坡上、山脊线上,笔直的身干像哨兵,又如同万杆旌旗招展。脚下的土壤因为冰雪的融化,水分已经充分饱和,我深一脚浅一脚的寻找有干草的地方落脚。
忽然,走在前面的摄像师突然和陈老师俯下身子不动了,他们肯定发现了什么!我慢慢凑过去,原来是几只领岩鹨(liu),一种喜欢在高山岩石堆间生活的鸟类。我们躲在大石头上,居高临下观察,只见它一会儿在草间啄食,时不时的还抬起头来张望一下,一会儿又飞回不远处岩石下的洞穴,不停地从岩洞里进进出出。原来我们无意间闯入它们的领地。听陈老师说领岩鹨对从上而下来的干扰不是很敏感,怪不得今天可以这么近距离的观察到它呀!
山脊线,是抓拍斑羚和羚牛的最佳地点。我们悄悄跟踪一堆堆新鲜的斑羚粪便,一连追了三个山头,终于陈老师他们通过500mm的长焦镜头抓拍到斑羚在峭壁上跳跃的瞬间。虽然我没有长焦距镜头,无法拍到,但是能亲眼目睹并分享这精彩的瞬间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就一直在山脊上翻越,迂回运动着。回程的路却不似迂回运动那样,陡峭的山坡没有现成的路,我们就穿梭在冷杉林和杜鹃林中。一路上,遇到的冷杉林都有20多米高,一根根如国旗仪仗队员的身姿般挺拔,杜鹃树也有10几米高。好多冷杉树和杜鹃树或许是因为经历太多的风霜,或许是因为山顶的土层太浅,水分太过饱和,土质太过松软,无力支撑它们伟岸的身躯,倒伏在地腐朽。就在我绕过枯树,准备落脚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就在枯树周围,我的脚下,许多杉树小苗已经破土而出,有的已经长成小树苗像小伙子一样具有活力。
归来兮,为我们的森林生生不息和勃勃生机,我惊喜不已。(公众教育科  郭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