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绿色文苑 >> 正文

从一块古砖看自然生态文化

来源:    发布日期:2014年1月21日    浏览次数:

腊月的冬天,乡下大哥得到一块方砖,我也饶有兴致地跑去一睹新奇。这块方砖长宽各约60公分,厚6公分。在砖面上呈十字状雕刻着13个篆体字,十字四角刻有狼或狗的图案,动物的头和腹部都朝向十字中心。在十字上下方刻有类似鸟类的图案,四个对角线上的文字中间各刻有三个连起来的圆圈图案,左下方和右上方的圆圈里还各刻有一道竖线。在十字的左右顶端刻有佛教“”图案,这13个篆字在十字的上下左右分布排列。拂去砖面上的土,可以清晰地看见山、人、南、门等字,其它几个篆书的字体则很难辨认,而且文字的排列组合、咏读顺序都颇费了我一番脑筋猜测。
当我向大哥请教这块砖上的文字图案所表达的含义时,他给我讲了好多古砖的知识。古代砖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字砖,分城砖与墓砖。另一类是花纹砖,分画像砖、空心砖和图案连拼砖。古砖瓦上面铭刻的历史故事文字以及花鸟人物等丰富的图案,表达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都闪烁着劳动的智慧和艺术的光彩,我们更愿意把它解读为展现中华灿烂文明的艺术品。
大哥查经阅典,请教各方高人了解到,古砖中一般城砖的文字印在砖的一侧,内容是负责烧制城砖的地区、衙署、窑名及年代,以便于验收。墓砖的文字,多为吉祥语辞,多数印在砖的一侧,或一端,少数印在砖的正面。秦汉唐时期砖面文字多为阳文铸成,有的还有多种图案。而此砖是青砖,为素面砖,砖面文字为阴文篆刻,刻字粗糙,线条瘦细,不如官砖刻字圆润饱满,线条图案也不够丰富华丽,并且侧面无刻字。综合以上信息,疑此砖为明清以后民间爱好刻石之人的私人物品。此砖作何用,用在什么地方,不得而知,以后还需请教专家解读。我感兴趣的是方砖上的这些文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这13个字的读法好像是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变异文法。这种文字游戏似乎参考借鉴了古币“唯吾知足”四个字,都借中间的“口”联合起来的一种方式,此砖中每一句都借中间的“山”字连接起来。大哥认为应该这样读:
               人吃虎山立古今
               今古立山有前门
               门前有山南见我
               我见南山虎吃人
这仿佛是一幅远古的山水画:一位飘飘欲仙的长髦长者或得道高僧,向当世和后世人们讲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原始文明时代,以“鸟、兽、山水、日月、风火”等自然物为祭拜的图腾,这种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崇拜是最早的古朴生态思想。
此方砖中的文字透露出许多人和动物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秦岭在秦汉时期即被称为南山或终南山,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给当时社会所用的建筑木材、石材以及老百姓生活所用薪柴。“人吃虎山立古今”古往今来老百姓都依靠南山的丰富资源而繁衍生息。这句“门前有山南见我”就是说人们把房屋建造在南山脚下,出门抬头便看见南山,经常进入南山打猎、砍柴,采药。“要想知道我到哪里去了,你就到南山来见我吧!” “卖炭翁”那首诗里就有“伐薪烧炭南山中”的说法。南山还有取之不尽的各类果实、药材。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终南山、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后著成《千金要方》流传后世中医界。遇上皇室建造房屋需用木材,那当然是极尽南山所用。《大秦帝国》小说里反映当时建造咸阳新都城时,所有的建筑木材都取自南山天然优质的树木,包括所有地砖台阶等石材也取自南山中。可以想象当时的南山为建造咸阳都城提供了多么丰富的物资。
方砖之中四个角浅浅地刻有形似狼或狗的动物图案,每个动物的身体头部和腹部都朝向方砖中心的“山”字。方砖上下还刻有两个形似鸟类的图案,同样也都是形体面向中心的“山’字。这个信息透露出,这些动物和山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还没有更多的动物被人类驯化圈养为家禽家畜之前,这些动物都是在山林自然环境下生存着的,它们依赖原始森林提供的食物自由繁衍发展。
方砖之中的“虎”字表明当时的南山之中还有大型凶猛食肉类的猫科动物存在。一个“虎”字便表明在南山中这个动物的食物链上还有更为丰富的多种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存在。“我见南山虎吃人”说的就是人们从南山中攫取所需,靠山吃山,当然侵犯了森林自然环境,那么这个环境当中的凶猛动物也同样会进攻人类,于是就有虎吃人的状况。从此句篆刻可以看出,这是在提醒人们,不可以无止尽地向自然索取,否则自然也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此方砖中左右两边所刻佛教符号“”,也透露出佛教的自然观。众生平等是佛教伦理的重要观念之一,它的伦理意义在于,不仅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且表明人与自然界的其它存在也是平等的。人类要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物体,维护彼此赖以生存的环境,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佛教常常以“一束芦苇,相依而立”为譬喻,强调个体与整体互为依存的关系,破除人的狂妄自大和自我中心思想,强调众生平等。
佛教还提出了“依正不二”,即是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同为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因此,“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皆有佛性,必须极力保护,以建造一个相互依存、和谐自由的环境。基于这一缘由,清净国土、珍爱自然是佛教天然的使命,这对今天的自然保护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这些理念有助于约束人的行为,重视环境保护,爱护和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先贤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流传至今,道德经阐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理念,也是道家一切思想观点的基础和出发点。“道”即被认为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本体,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来源。“金木水火土”“天地君臣师”“心肝脾肺肾”都不无和自然、伦理、生命息息相关。圣人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在荀子看来,天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古人对自然界是敬畏的,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相互依赖、息息相关的,人只能严格地遵守自然规律,且不可置自然规律于不顾而无止尽地向自然索取。
一块方砖中透露出的自然和人类的信息,足以引发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认为,人类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改造自然。马克思的“改造”被利欲熏心的后人变成了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行为。无止尽地向自然攫取,违背了自然规律,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将来我们的子孙们将何以为继?
今年5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说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存其中的人类,任何破坏生态之举都是与民众的生存权益作对,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由此来看,政府把生态保护提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在这铿锵有力的决策声中,我们明白,作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我们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陕西省通过实施“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全力推进“三屏三带,三园一库”建设,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使关中大地成为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美好家园,从而实现美丽“陕西梦”。中央到省和地方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上的决心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做好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工作,是我们生态保护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我们坚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绿色是美丽中国的主色调。”(公众教育科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