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绿色文苑 >> 正文

牛背梁保护区周边地域饮食文化的演变

来源:《秦岭牛背梁》    发布日期:2012年7月24日    浏览次数:

牛背梁保护区周边地域饮食文化的演变
刘 明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东段,长安、宁陕、柞水三县(区)交汇处。因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其自然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保护区周边地域饮食文化兼有南北方的特点。如长安区是以北方菜系陕菜为主、宁陕县以南方菜系川菜为主、柞水县则融合了南北菜系的特色以“柞水十三花”独树一帜。
        长安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的福地。农作物以麦为主产,故长安人常年多食面。“炒面”,古时称之为“糗”。《孟子·尽心上》中讲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古人以“箪食壶浆”来形容君子的安贫乐道,而且这种食物保质期长,便于携带又耐饥,只需带一壶水就可以解决出门在外的吃饭问题。先秦时期,部队行军打仗都装备有炒面。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志愿军战士曾一把炒面就着一把雪,靠着英勇顽强的斗志最终战胜了以美国为首武装到牙齿的联军。远近闻名的“锅盔馍”,是关中百姓的主要面食之一。有关它的来历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修乾陵时,因在民工的头盔中烙制而成,所以称锅盔;也有人说早在周朝就有了锅盔,所以锅盔又被称为“文王锅盔”。“黄桂柿子饼”。也是长安人最喜食的小吃之一。相传1644年李自成称王长安后,进军北京,当时,关中正逢灾荒之年,临潼县的老百姓就用熟透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油煎烙成柿子面饼,慰劳义军,并让他们带在路上当干粮吃,义军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北京。
         宁陕县地处陕南,由于距离四川相对较近,久而久之该县民众的饮食深受川菜的影响,大部分人喜食米饭。据考察,该县不少人的祖先是“下河人”,即古代从江南来的移民,而江南人自古就以米饭为主。《汉书·地理志》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可见从南方移民的同时也传播了南方的饮食文化。当地有许多有地方特色的菜肴,如“酸菜鱼”、“神仙豆腐”、“魔芋豆腐”等。其中,“神仙豆腐”是用“神仙树”的叶子做成的,据甘启良编著的《竹溪植物志》记载:“神仙树”的学名叫双翅六道木,是忍冬科六道木属的灌木,有退火清凉解毒之功效。
        宁陕和柞水县人爱喝自酿的包谷酒,这与他们身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所处山区,高寒潮湿,风疾雾大,喝点白酒能活血化瘀,祛湿御寒,有益于身体健康。时间一长,成为习惯,每到包谷收成季节,农户多酿制“包谷酒”自饮。
        柞水地理位置独特,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厚,文化融秦纳楚,民俗兼蓄南北。经过2200多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柞水人民特有的饮食习惯文化。由于山地多,平川少,农作物自古以来就以杂粮为主,佐以山间野菜为珍。民间的“十三花”菜系流行于乾佑河流域、社川河流域,是由“八大件子”发展而来,其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八仙”在云游四海时,驾祥云过终南山后,见乾佑河谷地绿意盎然,云烟氤氲,植物茂盛,完全不同于漠北的荒凉状态,便按下云头,化身成寻常百姓走进茅屋草舍,但见地方百姓生活清苦单调,饮食极为粗疏,于是分工在四周山上采来可食的香椿芽、木耳、香菇等山珍,把各种食材荤素搭配,经过煎、煮、烹、炸、炒、调,做出一桌桌丰盛的宴席,犒飨四乡八邻的百姓。从此当地的百姓学会了采集食物并分类加工,总结实践八仙传授的各种菜式做法,每逢重大节日、祭祀活动等都做八大件宴席招待四方来客,于是形成了今天流行于乾佑河流域的“八大件子菜系”。
        在“八大件子菜系”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来的“十三花菜系”,比“八大件子”更加隆重、讲究、精致、所用于待客的礼遇也上了档次。何谓“十三花”?就是在宴席正式开始前,一次摆出来十三个菜。中间为顶盘,四周由十二个青花白瓷小衬碟圈就,菜为“四荤”(乾佑河小鱼、柞水熏肠、猪耳朵、酱狗肉等)“四素”(神仙豆腐、洋芋片、灰灰菜、山蕨菜等)“四干果”(核桃、板栗、樱桃、柿饼等),荤素、干果间隔摆开。顶盘传统做法采用煮鸡蛋、鸭蛋等圆形食品开局以示圆满,也有用豌豆凉粉作为顶盘开场。豌豆为当地产,红油酸汤调汁,凉粉老嫩合适,此菜清凉下火,食之爽口,寓意风调雨顺。桌面摆成的十三个菜色形俱佳,犹如盛开的美丽花冠令人垂涎欲滴。中间顶盘吃过,桌上气氛浓浓,开始行令喝酒时,热菜依次供上。主菜为“四大碗”(炖土鸡、烘猪蹄、木耳黄花肚丝汤、蛋卷拦冬瓜等)、“四大盘”(豆腐箱子1、柞水小炒、炸洋芋糍粑、春卷2等)。四大碗所用的汤汁均为猪骨头、土鸡熬制的高汤,不仅补钙壮骨,而且汤正味淳。在“四大碗、四大盘”之后紧跟着供上“两小碗”(腰花儿汤、甜酒醪糟)、“两小盘”(点心、糖酥饺),当地称之“衬菜”。从桌面开始摆设十三个菜直至中间菜上完也为十三个菜,即纵横皆为十三。菜品从圆满吉祥开始以甜蜜美好结局,这就是为什么称作“十三花”的含义。
         “十三花”的药膳菜谱也众多,根据药王孙思邈留下的医疗食谱传说,由现代厨艺高手打造出的“药膳十三花”也是独具特色。它的数量及摆盘上衬都同于普通“十三花”,但在菜料精选上道道皆有天然药,盘盘均为绿色食品。经过厨师精心烹制,药材全无苦涩难咽之感。“药膳十三花”由多种药材均可入菜,或炖或过水凉调或微油轻炸或蜂糖白糖炙制都不失为美味佳肴,更不改药的原性。如杏仁拌青菜,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效;干炒白果(银杏果),具有敛肺定喘,涩经止带,降血脂的作用;板蓝根炖土鸡,能滋阴补肾,解暑清毒。
        考察牛背梁保护区周边地域饮食习俗的历史渊源,使我明白了民俗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载体。饮食文化习俗的形成和传承充分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古老的饮食习俗之所以能够代代延续,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断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的要求,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持续发展创新。了解这些饮食习俗的历史内涵,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饮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更加丰富秦岭牛背梁地区的生态文化内涵。(公众教育科)
 
        注1:豆腐箱子,原料为豆腐,豆腐过油后,切成大四方块,取一面为盖,将猪肉馅装进去,上笼蒸,蒸好后烧汤汁浇,上蒜、辣椒、姜等调料,吃起来爽口,有素有荤,鲜咸味。
注 2:春卷,别名又称猫眼。鸡蛋摊皮,精瘦肉做馅,包成圆筒状,切成圆块,上笼清蒸。底垫木耳、笋片儿、豌豆角或其它时令蔬菜。
         参考文献:《长安县志》、《宁陕地方志》和《柞水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