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公众教育 >> 物种介绍 >> 正文

羚 牛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12年5月23日    浏览次数:

羚  牛
 

      羚牛,别名:扭角羚、白羊、牛羚、金毛扭角羚,拉丁文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国家Ⅰ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珍贵稀有(Rare)级。成体体重约250—400千克,体长约200厘米,大型食草动物,外形硕大似牛,体形粗大,四肢粗壮,机体结实又介于山羊和羚羊之间,故称羚牛。吻部大而裸露,喉部具有较长的毛,雌雄均具有短角,角形特殊,上升一段后向外、向后弯曲,故又名“扭角羚”。

      羚牛是典型的高寒动物,常栖息于1500—3500米的高山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及高山草甸地带。喜欢群居,每群都由一只成年雄牛率领,常10多只一起活动,多至20—30只,也有临时集结成70—100多只的大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习惯。羚牛行进时队伍整齐,健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中间是母牛和幼牛。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瞭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羚牛的天敌是豺。

      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喜欢吃一些树枝、幼芽、树皮、竹叶、青草、籽实等。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灌丛的一些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集富含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实,冬季进入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它们所食植物种类多达百种,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

      羚牛一般3岁左右性成熟,每年7—8月发情交配,发情期雄性具有明显的争雌现象,怀孕期8—9个月,次年3—4月产仔,每胎产1仔。群牛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低。但独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体中的羚牛则大不一样。夏天一般是羚牛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序位,失败者往往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牛。一些羚牛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看似忧郁的“独行客”,往往性情暴躁,极易伤人。所以,在遇到独来独往的羚牛时,要特别小心,及时避让,以防遇到危险。万一狭路相逢时,千万不能惊慌失措,可以立刻爬上高处,或者就地卧倒一动不动。

      羚牛是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岷山和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在我国的资源量和分布区最大,它的四个亚种:秦岭亚种、四川亚种、指名亚种(高黎贡亚种)和不丹亚种我国均产,特别是秦岭亚种和四川亚种是中国的特有亚种,与大熊猫、金丝猴共同被称为我国高山林型三大珍贵动物。其中,秦岭亚种是四个亚种中最漂亮的亚种,毛色金黄,形体匀称,主要分布在秦岭西段,一般见于太白、佛坪、洋县、宁陕、凤县、周至、柞水、留坝、勉县、城固、镇安、安康、眉县、蓝田、长安等地。国内尚分布于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国外分布于不丹、缅甸等国。

      秦岭为羚牛秦岭亚种的模式产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羚牛秦岭亚种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区以来,主要保护对象羚牛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成效显著,保护区辖区境内的羚牛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栖息地生境得到了有效恢复和改善。(公众教育科刘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