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工园地 >> 组织人事 >> 正文

加强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12年5月23日    浏览次数:

加强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考
 
王惠英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也愈来愈被提上议事日程。贾治邦局长在2011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一要加强林业宣传,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二要推进生态文明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三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推进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先进单位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森林旅游节、湿地文化节、爱鸟周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四要加大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一批社会效益明显的生态文化精品,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自然保护区作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自然科学的重要平台,在繁荣生态文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按照贾治邦局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来衡量,仍需不断加强和提高。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的重要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生态文化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绿色生态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广义的生态文化,即物质文明的生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体系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现状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86年开始筹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成立管理局,地跨西安市长安区、安康市宁陕县和商洛市柞水县,管护面积16418公顷。现有职工9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77人,占职工总数的86%。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和全球环境基金组织(GEF)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年受众达2万人次以上,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创办内部刊物《秦岭牛背梁》季刊。获省新闻出版局内部刊号,已出版印制 36期,发送至全国二十多个省的二百余家行政、企事业单位,并被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收藏。

      (二)建立牛背梁保护区宣传网站。2003年建立,2008年初进行改版,日点击率达500多人次。

      (三)建立生物多样性标本展示馆500余平方米。通过多媒体电子沙盘、科技展版、动物实体标本展示、声光电技术等手段,全面展示秦岭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绚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建设成就。

      (四)编印宣传资料。先后制作宣传徽标一万枚,编写发送《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旅游》、《牛背梁保护区宣传折页》、《爱鸟周宣传册》、保护区宣传彩页等宣教资料数十种五千余份,制作宣传展板20余块。

      (五)拍摄制作宣传片。先后制作了《中国牛背梁》、《牛背梁观牛记》、《走进羚牛》、《保护区巡礼》、《牛背梁风光片》等科普教育宣传片。

      (六)制作野外宣传牌。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和交通要道设立大型宣传牌(碑)30余块,重点介绍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及重点保护物种基本情况等。

      (七)成立牛背梁书画院。与知名书画家联合建立书画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宣传活动,扩大保护区对外影响力。

      (八)建立基层保护站宣教室。在四个基层保护站分别建立了宣教室,配备了宣传展版和多媒体及影像器材,促进社区宣传工作开展。

      (九)组织开展了青少年夏令营、社区中小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征文绘画比赛及“科技之春”、“爱鸟周”宣传月活动等专题宣传活动。

      (十)建立科技资料室约60平方米。征订收集科技书籍1000余册,接待职工查询、借阅300多人次。

      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普宣传,牛背梁保护区宣传教育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受众达10万余人。分别被中国林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被省林业厅、教育厅、团省委命名为首批“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被省环保厅命名为首批“陕西省环境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等,并成功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职工生态文化教养不够,应不断培养和提高。生态文化教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知识、态度和直观感受,即真、善、美三个维度,包括生态知识教养、生态伦理教养、生态审美教养;二是关于人类生活实践的教养,也称为生态行为教养,即我们如何在现实的生态环境中实际地养成对待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自然保护工作者,我们的职工基本具备了自然保护的知识和理念,但用生态文化教养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

      (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旅游产品。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虽然已和北京一家公司联合开发建设了生态旅游项目—秦楚古道,并在省物价局申请办理了保护区入区门票,为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初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中,尚未体现生态文化元素,未形成观光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体现保护区特色的旅游产品,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社区生态文化宣传薄弱,对民俗文化的挖掘不够。自然保护区毗邻的社区,地处山地,民风淳朴,一般具有独特的生活礼仪习俗,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为一体。有些民俗文化的形成,有深厚的历史氛围和渊源。挖掘山地民俗文化和传说,不仅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但牛背梁保护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

      (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不够,未形成强大的辐射引领效应。尽管牛背梁保护区已被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授予多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林业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但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不够,未在周边社区和大中小学校中形成强大的辐射引领效应,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五)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作品相对欠缺。尽管牛背梁保护区编印了部分宣传资料,一些职工也对区内和周边的景点、传说等进行了整理记录,但宣传内容多以保护区概况介绍和法律法规为主,收集整理的景点介绍、民间传说等内容较少且未汇编成册,需要不断完善改进。

      (六)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不够紧密,科研成果未转化为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尽管牛背梁保护区管理局地处西安南郊,周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林立,但发挥区位优势不够,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交流不够紧密,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较少,合作开展的科研活动不多,科研成果的等级不高,且未转化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七)牛背梁书画院的作用发挥不够,未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采风写生活动,宣传效应不强。尽管牛背梁保护区已经民政部门批准和书画家联合建立了“牛背梁书画院”,近年来也组织少数书画家深入保护区开展了采风、写生活动,但尚未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采风写生活动,对提高保护区知名度和弘扬生态文化的宣传效应不强。

      四、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组织开展生态知识学习,提高职工生态文化教养。要积极组织职工开展生态学知识学习,懂得生态系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具备合理地与自然打交道的科学知识,养成友善对待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培养职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教养及欣赏维护生态美的生态审美教养,并把生态文化教养贯彻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工作实践和生活行为当中,过与生态环境恢复相适应的“低碳”生活。

      (二)加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打造体现保护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森林旅游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舒缓压力、愉悦心情、休闲保健、增进健康,使人们享受到优质的生态服务,是自然保护区向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任务。一要以联合开发项目“秦楚古道”为依托,以保护区入区门票管理和保护站现有基础设施为基础,加快保护区旅游小区、社区“森林人家”建设,不断改善接待服务条件,提高接待服务质量,构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二要积极发展山地森林生态游、冰雪度假游、森林生态养生游、民俗风情体验游、攀岩、空中溜索等特色森林旅游形式。三要积极借鉴国际国内森林旅游发展的优秀成果,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发以羚牛、林麝、特色景观模型为主的生态旅游产品。四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引进导游员等森林旅游人才,建设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生态产业人才队伍。

      (三)积极开展社区生态文化宣传,不断挖掘民俗文化。社区宣传教育是自然保护区帮助周边群众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知识技能,转变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态度,促进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周边社区建立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和周边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牛背梁保护区地跨宁陕、柞水、长安三县(区),毗邻五台、滦镇、广货街、营盘四乡(镇)32个行政村。当地群众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各具特色,如柞水渔鼓等;保护区周边的景点、遗迹比比皆是,如子午栈道、余家大寨等,都需要我们经常深入社区,下大功夫整理、挖掘、宣传、弘扬。但社区群众信息闭塞,观念陈旧,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社区生态文化宣传中做到:一要组织举办系列技术培训班,向社区群众传授生产技术,促进社区共管;二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法律法规宣传片、生态和农业方面的科教片,提高社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长科学技能;三要向社区群众开放基层保护站宣教室,并征订一些农业科技、林业技术、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期刊,方便群众阅读;四要经常在社区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征文绘画比赛、环保小使者评选、“参与式夏令营”、“爱鸟周”、“科技之春”宣传等活动,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五要通过召开小型恳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了解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管理的意见,挖掘民间传说、人文典故、风俗礼仪等民俗文化,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宣传内容,促进社区共管工作开展。

      (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宣传辐射效应。牛背梁保护区目前已被命名为“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团中央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指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科普和生态教育基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窗口。要积极开展青少年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成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因此,牛背梁保护区要利用毗邻大都市,周边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林立的优势,积极发挥已建基地和生物多样性标本展示馆的作用。一是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夏令营”和参观标本馆活动;二是为大中小学提供“户外教室”,和周边学校联系合作,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体验式生态文明教育,在自然的教育基地感悟自然,在体验中领悟生态和环保。可开展栽培植物、给树木挂牌、捡拾垃圾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享受自然的恩惠,养成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三是在社会公众中组织开展“牛背梁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公众获得环境知识,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培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绿色生活质量。从而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青少年学生开展生态实践的良好平台,争创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五)编制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案,做好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围绕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牛背梁保护区应抓住争创“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申请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机遇,编制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案,做好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一要和“秦楚古道”旅游开发公司合作,聘请熟悉秦楚历史的专家,挖掘“秦楚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编印宣传资料,拍摄宣传影像片,创作宣传歌曲等;二要对保护区内的景点、传说进行挖掘宣传,如王锁岩、月亮崖、肠子峡、西沟峡等,编印成册,提高保护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三要对保护区周边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如柞水渔鼓、余家大寨等,丰富社区生态文化宣传内容,促进社区共管工作开展;四要积极发挥“牛背梁书画院”的作用,定期组织书画名人开展大规模的采风、写生活动,打造生态文化作品;五要充分发挥《秦岭牛背梁》刊物、“牛背梁网站”的作用,经常组织开展征文、研讨等活动,丰富宣传内容;六要加大对宣传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预算资金,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六)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合作,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牛背梁保护区应积极发挥管理局地处西安南郊,周边大专院校林立,职工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一要争取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试验基地,使保护区成为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阵地和提高职工科研能力的平台;二要经常组织开展科研活动,潜心钻研,积极努力,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获奖等级;三要通过开展科研合作活动,鼓励职工和青少年学生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从而使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发挥示范效应,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更臻完善成熟。(管理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