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绿色文苑 >> 正文

拜谒黄帝陵

来源:adodb    发布日期:2012年3月22日    浏览次数:

拜谒黄帝陵

张挺

       终于到了黄陵县,公路两旁一改西部黄土高原贫瘠干涸的黄色,人流和商铺逐渐多起来,酒店一座挨着一座。黄陵县是黄帝陵的所在地,以中华民族始祖而闻名遐迩,今日得幸,早已急不可耐。

       下午驱车进入黄帝陵景区,满坡的槐花香气沁人心脾,四周鸟语幽幽,剥去了城市的喧嚣。道路两边古柏遒劲蜿蜒,翠绿凝驻,浑身褶皱凝聚着千年的历史和肃穆。正所谓“黄陵古柏甲天下,气味芳香袭万家”。

       将至桥山顶,我们下车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不多远,眼前闪出一座石碑:“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赫然醒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下马石?杨家将满门忠烈不也是从这骄傲的下马石扯起了祸端么?这座下马石,古朴端庄,明朝嘉靖年间所立。从前山路崎岖,古人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挪行至此,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我们虽无鞍马劳顿,也不用下马落轿,碎步上山,接近陵园,也已恭敬肃然。

       听说从第二停车场至陵园原是土路,晴天漫天黄尘,雨后则泥泞满地。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海内外参谒百姓越来越多,国家遂花大气力整修黄帝陵,1998年将这段土路铺成了宽7.5米、长750米的石板路,加之周围柏林苍翠,翠鸟莺语萦绕于耳,不由产生祭陵的神圣感和庄重感。

       忽然发现路旁竟有新栽的松柏,赶忙问导游,“这里不都是千年古柏吗?怎么还有这些小朋友?”讲解员笑答“大家请看这里的幼柏,都是每年来黄帝陵参观拜祭的领导和社会名流栽种,看这个是吕秀莲栽的,那个是成龙栽的,江泽民等一些国家领导人栽种的在陵园的那一头……”。

       陵园四周,顺依山势,象征至尊至伟的青砖红墙绵亘不绝,墙头红椽绿瓦,古色古香。进西门步行数步,左侧突兀出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查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相传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此称之为祈仙台。台上两条石阶曲径通往台顶,右上而左下,上是77台阶,下是78台阶,即所谓的七上八下,据说走一次七上八下可以让人添福增寿。大家一路小心地依阶而上,生怕落下一个台阶。

       越过汉武仙台,便到了黄帝陵冢。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古柏环绕,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圆形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上圆下方,隐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意义。

       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传说这里就是轩辕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

古文献记载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三皇之一,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时代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黄帝活了118岁,乘龙升天时,群民不舍,哭声一片,有人抓住黄帝衣角,有人抓住黄帝靴子,有的还抓住巨龙胡须,群民泪水洒湿了地面流入了沮河。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因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所以从古至今官员百姓年年谒陵纪念。

       “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沙,骑龙飞去心清家,云愁海思今人嗟”。这是诗人李白的咏叹黄帝陵的千古名句。几千年的时光早已如烟飞逝,想起古人祭祀先祖的鞍马劳顿,骄傲的下马石所透出的封建皇权,比较而今百姓能够如此安居乐业,平等民主,遂越发增加了自己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五千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时间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吉祥之说。(北沟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