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11年1月18日    浏览次数: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教育思考

强晓鸣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党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手段,是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科普和生态道德的教育基地,是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201010月,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教育厅和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联合命名为首批“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之一,这是国家对具备一定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形成,教育功能特别显著场所生态文明教育成绩的一种肯定,说明保护区已成功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教育良性互动,其经验可为其它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 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概况

1.1动植物资源丰富,科学价值高

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以保护羚牛、林麝及其栖息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4%以上。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950种,兽类60种,鸟类124种,两爬类27种,鱼类7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1种,II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4种,II级重点保护动物24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科学价值高。

1.2 生态景观优美,尤以自然景观为主,观赏价值高

保护区生态景观主要包括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等4个主类11个亚类。在4个主类中,尤以地文景观、生物景观为优。区内怪石嶙峋,云海汹涌,奇峰高耸,幽谷碧潭,林荫葱茏,一年四季各不相同,观赏价值高。

1.3 地理位置特殊,人为景观集中,文化价值高

保护区近距古城西安40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为景观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西康铁路隧道穿越保护区,全长18.46 km,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古子午道遗址贯穿保护区西部,始辟于汉平帝元始五年,明末孙传庭围剿李自成起义军由此道出入;义谷道遗址贯穿保护区东部,始建于北周保定二年,古可行兵车,曾是连接秦岭南北的交通要道。

1.4 宣教设施富有特色,宣教设备相对齐全

保护区生态、科普教育和宣传设施较为齐全,有科研宣教楼117000m2,保护站点4处共2500 m2,其中,含生物多样性展示馆500m2、科技资料室40m2、羚牛休憩广场420 m2、保护站宣教室约120 m2LED电子显示屏10 m2。局、站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音响等宣教设备。

1.5宣教体系相对健全,管理制度完善

局、站共设立生态文明宣传小组5个,有专职讲解员5名,兼职讲解员10余名,有通讯员近20名。宣教体系相对健全,能够为中小学生参观提供适合的教育和服务。先后制定了《宣传人员岗位职责》《牛背梁网站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宣传网站信息编辑、发布审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年底,对通讯员发表稿件情况实行量化打分,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

1.6 文化活动突出生态主题,形式多样

创办了内部刊物《秦岭牛背梁》(季刊),建立了牛背梁宣传网站,先后举办了绿化志愿者植树活动、中小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征文绘画比赛、“科技之春”环保小卫士评选等专题宣传活动。设计保护区“LOGOL1套,制作宣传徽标1万枚,设立野外大型宣传牌(碑)30块,编写宣教资料数105000余份,制作《中国牛背梁》等科普教育宣传片6部,举办职工培训300多人次,林农培训300多人次

1.7 宣传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知名度

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社会公众,受众已达2万人次/年,保护区社会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增加。先后被中国林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10年成功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 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近年来,牛背梁保护区寓生态教育于资源保护之中,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经验丰富。

2.1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依托生态文化建设。一是积极普及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使公众学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二是创作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宣传作品,全面展示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三是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各个层面,增强公众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四是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让生态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使生态文明教育在全局上下及周边社区达成广泛共识。

2.2生态文明教育依托相对固定的宣传平台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构建相对固定的工作平台,可确保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一是依托信息宣传平台:互联网络、科技资料等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互联网络时效性强,受众面和宣传面广泛,宣传内容丰富。科技资料富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情报性,信息来源广,更新快,容量大。二是依托媒体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和特点,积极依托新闻媒体开展宣教工作。三是依托公众宣传平台:采取创办杂志、发放宣传资料、布置宣传展板等形式,强化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四是依托窗口宣传平台:将局、站等作为“窗口”宣传平台,通过标本馆、LED电子显示屏、制作宣传栏等方式扩大宣传效果。五是依托社会宣传平台:与有关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专项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

2.3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制度

生态文明教育与完善机制制度相结合,是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明教育的又一基本经验,机制、制度带动了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一是建立至上而下的宣传体系,明确每级责任人的工作职责,使每一项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具体人,形成人人负责任,事事有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确保工作步骤的有效实施。三是建立宣教人员年终考核制度,通过对采用稿件量化打分,可合理评价宣教工作人员绩效完成情况。

3 牛背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几点启示

牛背梁保护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一:生态文明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说到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为了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利用行为方式、与环境相处的行为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

启示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具有系统性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只有系统、全面,才能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一要开展生态世界观教育。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共生”,人是自然中的一员,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二是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倡导树立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绿色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三是生态道德观教育。“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

树立生态道德观就是要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平衡、协调和统一相处。四是开展生态法制教育。普及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地履行生态环境道德义务。

启示三:生态文明教育应发挥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标。生态文明的成果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只有通过实践,生态文明理念才会深入人心,才容易形成好的行为方式。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历亲为、实地感受自然的可贵,公众才能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会主动接受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才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才会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和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开始,逐步培养出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公众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