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绿色文苑 >> 正文

牛背梁给乡亲们带来了“牛”气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10年7月22日    浏览次数:

牛背梁给乡亲们带来了“牛”气

程章军
        每每读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会想到家乡那座大山——牛背梁,对于牛背梁的得名,我猜测有两种原因,一是整座山远远望去像牛的脊背,高高隆起;二是大山深处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现在,很多学者作家都将牛背梁称做中华父亲山,父爱如山嘛,况且默默耕耘、任劳任怨品格的牛和父亲的品格不也挺像吗?看来说得很有道理。
        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暑假,年仅12岁的我曾跟随村里的大哥哥、大姐姐登上了牛背梁顶,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相机,未能拍下那胜似仙境的美景,不过,一幅幅画面却永远印在了我的记忆中:天很蓝、树很绿、草很盛、花很繁,听不到城市里的喧嚣,唯有几声清脆的鸟鸣,既似陶渊明眼中的世外桃源,又如电视画面里的人间仙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雄壮自不用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可谓亲身体会。那时的牛背梁犹如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养在深闺人未识,偶闻其名难谋面”,除了一些搞科研的人员和旅游爱好者,很少有人目睹她的容颜。随着西康铁路、包茂高速公路的建成,她才慢慢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向人们展露了冰山一角。1988年这里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这里的浅山低山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从此,牛背梁迎来了开发的大好机遇,她定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朝出名天下闻”。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红庙河村,是去往牛背梁的必经之地,虽离工作的地方不是很远,没有了父母的牵挂后,我已很少再回村子。今年清明节回家祭奠父母,在村口我看到了从未出现过的场面,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嚷嚷,大巴车、小轿车停满了村口的所有空地,让人感觉似乎置身于繁华都市。村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泥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被烟熏的漆黑的老房子全不见了,家家户户都在盖新三层,名牌手机在村里比比皆是,“农家乐”发展好的人都用上了电脑,甚至买了小轿车,我惊叹一个在几年前尚不为人知的小山沟,数年间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
        记得小时候,伙伴们流传着这样一句绕口令,“老林头,路难走,吃的是石拉菜(一种生长于石头之间的野菜,味略苦),点的是松树油”,这真不是随口胡说,以前这里交通闭塞,不通电,不通车,去一趟县城要步行很远才有车坐。乡亲们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经济来源仅靠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产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些商贩嫌路远,要么趁机压价,要么干脆不来,乡亲们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让咱这儿地处老林头,交通不便呢!如今不一样了,乡亲们把土特产放在自家门口,讲一口外地话来询问的人络绎不绝,急着掏钱买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压在柜底的东西如今变成了抢手货,坐着收钱就行,乡亲们脸上洋溢着自然笑容,你看邻居家的老爷爷一边掳着胡须一边笑着说:“做梦也没想到咱这穷山沟如今变成了风水宝地,城里的有钱人还不照样开车往咱这儿撵”。
        是啊,家乡真的变好了,变美了,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大力开发牛背梁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百姓发展农家乐经济得来的福气,幸哉!逢于盛世,牛背梁“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