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资源保护 >> 保护措施 >> 正文

石砭峪保护站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10年7月22日    浏览次数:

石砭峪保护站与社区和谐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张洋溢  曹梅梅
 
        自然保护事业应遵循“以保护为根本、以科技为先导、以宣传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以实现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原则。如何辩证地处理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当今世界人与生物圈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具体化。从社会发展和资源利用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人类社会,自然保护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人类为了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因此,就必须寻找一种途径,既避免生态资源退化,又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能使生态资源被永续利用。因此,要开展好自然保护工作,只有从源头上抓起,治标更应治本,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的破坏和索取。基于以上原因,搞好社区共管工作就成了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社区群众认识了,参与了,发展了,共享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然保护、生态资源、社会效益及林区的和谐统一。现以石砭峪保护站社区和谐发展的实践为例做以探讨。

        一、基本情况

        石砭峪保护站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五台乡罗汉坪村,距离西安市区30多公里,是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四个基层保护站之一。管辖面积4214公顷,是秦岭北麓东部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天然林区。辖区内资源丰富,其中分布着以红豆杉为代表的15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以羚牛为代表的46种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以保护羚牛、林麝及其栖息地为主要工作任务。保护区边界与国有林和集体林错综接壤,辖区周边沿沟道分布着4个自然村,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生产生活相对不便,村民经济收入低下,主要依赖森林资源。

        二、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的实践及成效                       

        建站初期,辖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还很浓厚,乱砍滥伐、乱捕乱猎是社区群众的习惯,而保护区工作职责要求我们对这些行为必须阻止。由此,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社区群众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化解矛盾,争取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工作的支持,保护站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深入群众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倾听他们对自然保护工作的看法,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二)关心群众疾苦,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是协助地方政府为群众划分了薪炭林,解决了群众生活能源问题;二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从杨凌购回板栗、核桃等优质经济苗木良种,指导群众科学栽培管理,目前已初见成效;三是资助社区修复道路、改造供电线路以及生活饮水管道,多方协调增设移动通讯塔、建造公厕及垃圾台等,解决了群众交通、用电、环境卫生及生活细节等问题;四是多次扶贫帮困,慰问五保户和资助贫困学生,用保护站车辆送患重病村民到医院及时就诊;五是积极参与村民重大议事活动,经常与村民开展联谊歌舞晚会,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干群关系;六是利用保护站人才优势,开设学习班,为社区孩子免费提供英语课程辅导,派出校外辅导员,义务为当地小学生讲解生态保护知识和其它科学知识,同时为孩子们送去书本和文具。通过不断努力,拉近了保护站与社区群众间的距离,消除了彼此隔阂。

        (三)利用保护站职工大多为农林专科人才的优势,帮助社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培训、销售等信息服务。结合当地社区属高寒农、林混作区的实际,根据各家人员构成、文化程度及特长的不同,将社区住户大致分为种植、养殖、加工、经营四大类,按不同类型群众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帮扶办法:

        1、通过查阅专业资料,为群众提供食用菌、木耳、板栗、核桃、马铃薯、黄豆等经济作物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此外,考虑到集体林普遍在浅山地带,好操作、易管理,结合辖区实际,引导群众优化林分结构,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将柴山、次生林、薪炭林和灌木丛改为速生林或经济林,甚至利用喜光树种和耐荫药材套种等方式,帮助群众搞好种植业。

        2、通过调查分析,林区农户传统土鸡和土蜂饲养方法很不科学,未能发挥其潜力。通过保护站多方联系,请来省养蜂协会和养鸡大户等方面的专家为辖区养殖户传经送宝。专家指出:园林养鸡好处多,不仅能消灭害虫,而且还能提供很好的有机肥(鸡粪)。近年来,受农药施用的影响,许多地方的蜂蜜质量不佳。而林区养殖的中蜂可以帮助植物传播授粉,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作用。中蜂所产蜂蜜是是百花之精——高级滋补品,价值不菲。专家对村民传统采蜜方法加以指导,将熬蜡采蜜改良成蜂箱摇蜜,此法简便易行,在节省能源的同时壮大了蜂群,提高了效益,群众乐于接受。另外还指导村民如何采取措施让蜂群顺利越冬。在多方的帮助下,社区群众养蜂积极性极大提高,蜜蜂养殖势头迅猛,年产值上万元的农户有好几家。

        3、指导板栗种植大户科学储藏优质板栗,增加了板栗在淡季的附加值。引导社区群众对绿色纯天然食品如山野菜和香椿等进行深加工,利用当地特殊的加工方法以突出地方风味和地域特色,使群众在林产品加工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同程度上形成直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由于长期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石砭峪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踏青的好去处。随着入区人员的增加,社区群众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保护站对社区群众加以指导,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开展旅游接待,提高接待水平,帮助社区群众增加经济收入。

        (四)积极引导村民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帮助建造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取暖。向村民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建议村民使用太阳能、节柴灶等新的生活用品,既环保、节俭,又省力、省时,并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减轻村民因肆意砍伐林木等对森林资源管护工作造成的压力。经过我们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资源保护和发展利用之间的矛盾,最终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五)积极和社区村组及当地林业单位协调,寻求一种保护区、国有林、集体林联管的新型模式,使多方协调达成共识,在加强对森林资源以及外来人员管理的同时,避免了各自为政只顾眼前利益超限开发的现象。保护站和社区村组、相关单位建立了护林联防机制,成立了护林联防指挥小组以及扑火队,随时应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另外,健全了林区违法举报奖励机制,开通24小时举报电话,保证信息畅通。通过我们对体制和机制的突破,将生态林和经济林划区管理,形成村民参与保护,职工服务社区的良好局面,使资源保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六)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月”、“绿盾行动”、“爱鸟周”、“科技之春”、“夏令营”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利用散发宣传画册、发放防火入户通知书、刷写宣传标语、入户走访、车载喇叭播放宣传磁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反复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保护站还特别注重源头教育工作,将社区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桥梁和辐射点,保护站确立了宣传专干和校外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家长,通过对学校的宣传影响家庭和社会。我们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宣传方式,使森林防火与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林区村民对建立保护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的工作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群众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生态保护事业成为大家共同的事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需要,最终实现资源被保护、植被逐渐恢复,生态逐渐平衡的目标。

        三、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共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存在管理目标冲突、法律法规约束、体制弊端、经费不足、缺乏激励等问题,限制了共管的实施范围和持续性,导致了诸多问题。

        (一)缺乏政策引导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

        (二)保护与利用缺乏制约和监管措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和相互支持。

        (三)地方风景林场属大众旅游,而保护区只允许科考、写生、探险等高端限量旅游,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地方旅游业超限开发,人为活动频繁,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火灾隐患,无形中给保护区的资源管护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四)经营与管护区域无法明确分割,利益分配无法均衡。

        (五)保护区以外道路无法有效监控,非法入区现象屡禁不止。

        (六)由于保护工作者的能力和职权有限,未能带动辖区所有人脱贫致富,社区群众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依然存在。
        
        四、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通过相关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支持,保护区与周边地区建立联管区,组建“社区联合管理委员会”,并拟定章程,定期组织议事,解决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其次,我们希望借助社会力量帮助社区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从而达到社区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