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社区共管 >> 共管宣传 >> 正文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10年2月23日    浏览次数: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撰稿人:喻杰 陈晓光 (0719)3453812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442421)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好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保护区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肩负起重大使命,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0467公顷,保存着全球中纬度地区最为完好的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现有固定资产6776万元,活立木蓄积量近1000万立方米,年增长量达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6%。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成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各种植物的避难所和栖息地,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自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西马拉雅的所有动植物物种。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仍保存着维管束植物3400余种。其中,珙桐等26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野生兽类、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动物493种,初步统计昆虫有4143种。其中,金丝猴、金钱豹、金雕等73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考察发现动物新种43种,植物新种33种,特有植物116种。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259种。有“绿色宝库”、“天然动植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又是整个华中地区的“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是三峡库区的天然绿色屏障,对整个长江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了这片广袤的森林,每年可少向三峡库区排放泥沙700多万吨。每年蓄水30余亿立方米,相当于丹江口水库年蓄水量的四分之一。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区内涉及3个乡镇12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813户,7246人,社区内土地面积670.9公顷,林地面积2443.2公顷,退耕面积808.7公顷。1990年—2005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帮扶社区资金共计130余万元。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4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到2005年,神农架实现GDP54145万元,人均GDP只有6687元,人均财政收入5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4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向方面:
    1.提高区内居民的生活水平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为区内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吸收20名农民在当地参加资源管护工作,接纳103名社区村民从事生态旅游及其它服务行业,同时,还在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吸收当地居民的参与,既增添了保护力量,又降低了保护成本,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外还与社区部分居民签订种植合同,种植胡萝卜,由保护区收购,多方面、多渠道的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保护区不断增强帮扶社区的力度,社区农民因保护区的帮扶每年增加收入近160万元。
    2.改变了山区长期封闭的状况
    强化宣传教育,出台《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能力建设实施意见》,指导社区的经济发展,对社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保护的项目进行扶持、推广,力所能及地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同时,还帮助社区拟定人才培训计划,与各乡镇配合,分别在社区内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技推广,让社区农民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组有一个带头人,每村有一个科技项目负责人。
    3.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并为社区农户提供节能降耗信息,发展资源替代产业项目,让保护区内的农户明白保护区不仅关心自然资源保护,更关注区内农户的生存和发展,把社区农户当作保护与发展的主体,让农户在保护过程中受益。为此,保护区投入社区帮扶资金50万元,为391户村民改造省柴灶,为450户村民改造烤火炉,为30户村民新建沼气池,为28户村民改造牲畜圈。通过此举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降低了资源消耗,2005年社区薪柴和自用材采伐量减少了3000立方米。还帮助社区进行道路维修,中小学改扩建以及变电站、电网的维修改造,实施信息、信号畅通工程,增强社区与外界的联系。注重社区森林防火,建立了3类18种防火制度及办法,并与社区村民逐户签订《防火责任书》,建立区域联防机制,群防群治,与周边县市签订《护林防火联防协议》,群众受教育率达100%,有效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4.提供更为民主的管理模式
    保护区是一个事业单位,与社区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配合与参与社区建设上,为了更好的做好社区工作,保护区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以农村工作科为主的社区共管工作小组,因为社区居民世代居住在这里,保护区的成立,限制了他们的一些生产生活活动,继而产生了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而社区共管工作小组成立以后,在保护区内选定了两个示范社区村帮助农民制定资源利用计划,引进先进生产技术,选择经济发展项目,扶持种养殖业,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并提高了当地农民主动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缓解了保护区与当地农民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和巨大潜力,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正确引导和帮助农民致富,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加强社区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做好社区规划、合理布局
    保护区合理规划布局,是发挥好保护区各项职能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划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动植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与周围群众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区必须要根据区内的实际情况,在考虑群众的现实利益及需求的前提下,建立联营机制,引领群众发展生产,使群众自觉的参与到保护区的发展与管理中,同时通过建设小型水电站,解决群众照明、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以电代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目前,我们正在官门山地区重点建设神农架植物园,这就要我们充分考虑植物园内19户72位居民的切身利益,认真做好木鱼镇新园艺村的规划,愿意迁出的居民做好迁移安置工作,不愿意迁出的做好就近改造工作,保护好群众的利益。
    2.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保护与富民的关系。要树立保护资源为了富民、富民才能更好的保护的理念,将保护区建设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在保护中富民,在富民中达到保护的目的;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保护区发展体制中的机制性障碍,转变保护区服务职能,调动农民和保护区一起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保护区发展的活力,挖掘保护区发展的潜力,发挥保护区应有的效益;三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发挥保护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种功能,首先必须保护好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要坚持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保护区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之源,在合理利用中实现有效的保护;四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
    3.加强社区五种能力建设
    一是培养社区群众的保护能力。保护区的保护单一依靠保护区管理局和政府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使吸收群众的参与,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区才能够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够发展;二是培养社区群众的森林防火能力。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6%,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是我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基础,森林防火主要还是依靠区内的人民群众,必须要建立合理的防火机制,加大群众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责任感和森林防火能力;三是培养社区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区内群众从教育,提高群众的教育水平和各方面素质,树立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四是培养社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再教育,以及引导农民发展种养加工业和服务业,全力改善群众的经济状况,尽快使区内农民脱贫致富;五培养社区群众的项目实施能力的建设。继续加大力度开展社区节能降耗项目、居民科技培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做好群众宣传工作,更多的吸收群众的参与,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