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社区共管 >> 社区概况 >> 正文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浅谈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3日    浏览次数: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工作浅谈

黎晓涛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东段,总面积16520hm2,涉及三县四个乡镇。其东部及南部与柞水县营盘镇接壤,西部和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长安区沣峪林场、宁陕县广货街镇相连,北部与长安区南五台林场、沣峪林场、滦镇乡和五台乡相邻。周边紧邻保护区有4个乡镇和4个国营林场,共计近万人围绕在保护区的周围。四周公路环绕,交通十分便利。210国道贯穿保护区内,新建的西康高速公(铁)路隧道从牛背梁腹底穿过。社区人员构成复杂,管理难度较大。保护森林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的根本性工作,良好的森林资源是自然保护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搞好社区工作是做好保护工作最关键的基石。

一、牛背梁保护区社区共管现状

所谓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是指在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法律、经济、政治、文化驱动机制将保护区内以及周边地区的相关利益主体纳入保护区的保护,在明晰责、权、利的前提下以保护区的建设和经营来促进各有关方的利益,通过各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来更有效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牛背梁保护区自建以来,在社区共管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建立联防共管机制。保护区建立以来,与周边社区成立了护林防火领导小组,组建了两个义务扑火队,建立了站、乡、村为主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形成了联防共管机制。通过联防活动的长期开展,使社区共管工作落到了实处。

2、通过项目实施,引进新理念。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的实施,在部分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技术推广和资金扶持,开展了改灶节柴试点等工作,为社区居民引进节能新理念,促进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保护意识。通过播放电影、录像、发放宣传单、标语、出动宣传车、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向周边居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护林防火、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等知识,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法律意识。

4、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在当地学校成立了小学生辅导站,抓住每年“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各类宣教活动,既宣传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又提高小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兴趣,还可通过学生回家宣传,以教育家长,带动家长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达到督促村民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二、社区共管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周边社区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保护区保护森林资源与社区群众脱贫致富之间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为保护好区内自然资源,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应避免人类进入自然保护区。但由于保护区地处边远地区,周边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社区的贫困和落后同自然保护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当地社区的发展大大削弱了保护区的管理,依赖社区力量保护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由于保护区自身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缺乏正确引导村民管理好本社区资源的能力,有的甚至还将村民作为破坏社区资源的主体加以管理和限制,因而使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2、社区富余劳动力对资源有一定的威胁

富余劳动力随着铁路、公路工程的完工回到社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森林资源保护的难度。如果这些富余劳动力参与破坏自然资源,将会对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产生一定的危害。因为这些出外打工人员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如果利用在外打工时的学识和见闻破坏起资源来破坏力更大。

3、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资源保护构成一定威胁

随着西康高速公路的开通,柞水旅游业高速发展。保护区周围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对资源构成一定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保护区的游客不断增多,长安区鸡窝子一带常为西安野外俱乐部成员活动的地点,高频次的活动使保护区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同时也显示出单一保护管理力量的薄弱。

4、忽略了村民熟悉当地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

保护资源并不意味必须剥夺当地群众的生存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应使当地居民受益。目前,在处理保护区与社区关系上,只是把社区作为单纯的防护对象,不是把他们作为共同利益者,没有充分考虑社区比较贫穷和社区群众要求发展的合理性。应根据他们熟悉当地资源这一特性,帮助社区发展,摆脱贫穷,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减缓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压力。

三、搞好社区共管工作的对策

对社区自然资源实施共同管理是社区共管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也是对现有以政府部门单独管理的反思和总结。共同实施管理体现了当地社区村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社区主人的指导思想,贯彻了对当地社区村民信任、尊重的宗旨,有利于调动当地社区村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社区广大村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自然资源共同进行保护,这既是社区共管的出发点,也是社区共管的结果。无论是再生性自然资源,或是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都是当地村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根基。社区村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好自然资源,不但可以为自己增加经济收入,还能带来许多招商引资项目,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1、保护自然资源必须从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管理转变

从现行的单一管理模式来看,管理者既要考虑当地村民对资源保护带来的压力,又要防止外来人员对资源的破坏。社区共管则是以当地村民为主体,以增加当地村民经济收益和改善社区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共管活动,它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社区村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进行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人多、面广、势众的特点,对那些破坏资源的违法分子可以做到随时发现,及时处理,特别是可以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令不法者无可乘之机,从而使保护工作落在实处。

2、调动社区群众的主体意识保护好自然资源

村民祖辈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资源情况比较了解,也懂得适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管理技术,充分调动村民的主体意识及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不但能有效的保护资源,而且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不需要政府花钱和抽调大量的人力组织造林,村民自己出钱就把树栽好并管好林子。由于各家各户村民栽种的树种选择都是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所有的树种都是当地适生的,自然而然形成了多样化树种,有效地克服了树种单一性而引发的病虫害蔓延等威胁森林安全的问题。

3、把当地村民从自然资源中获取生态和经济效益放在社区共管的重要位置

社区共管以当地社区的村民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否认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共管中的作用。根据社区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要从目前单一保护管理的做法转变为参与当地社区资源共管,并为当地社区村民发展社区经济献计献策和提供帮助和服务,从而融入社区共管中,最终才能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4、扶持、引导社区群众正确开展生态旅游

随着西康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生态旅游的兴起和保护区周边社区村民盲目的投资农家乐,频繁的人员活动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应采取措施加以协调和管理。

5、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提高公众的生态旅游意识

要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政府官员、开发商、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认清当前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调动生态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当地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其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及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从根本上杜绝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的发生。要把保护区作为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科普知识,宣传生态旅游知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