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初探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09年7月10日    浏览次数:

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初探
麻应太,杨 振,王西峰
秦岭被誉为中国的龙脉,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与世界动物地理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过渡地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生态旅游己成为世界旅游业的热点和人们的一种旅游时尚。秦岭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炙手可热,各种等级的森林公园和旅游度假村遍地林立,还有相当数量的森林旅游点正在积极谋划和审批待建中。然而,在旅游活动蓬勃开展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带来了诸如生境破碎化、环境压力、环境污染等诸多较为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敲响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如不及时加以科学引导和规范,将有可能演化成为又一个生态灾难。本文就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1 秦岭地区自然概况
秦岭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一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是昆仑山脉的延伸。它西起岷山,东至淮阳山系,全长约1 500 km。其主体位于陕西中部(106°05′~111°05′E,32°40′~34°35′N),东西长400~500 km,南北宽120~180 km,总面积5.2×104 km2 多,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5.27%。秦岭山地海拔500~3 767 m,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2 m,是中国大陆东经105°以东的最高山峰。
秦岭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以及碳酸盐岩组成。土壤以棕壤、黄褐土类为主。秦岭山脉居渭河与汉水之间,是黄河支流渭河和长江支流汉江的发源地和水源区,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秦岭是我国北亚热带气候和暖温带气候的分界线,南北气候有较大的差别:秦岭以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气候,终年温暖潮湿,年均气温13.5~14.5℃,年均降水量800~1 000 mm;秦岭以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年均气温12~14℃,年均降水量800~900 mm;秦岭地区无霜期150~270 d;年均蒸发量为1 608 mm。
 
2 秦岭地区旅游资源概况
2.1 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位于陕西中部呈东西走向的秦岭,是中国气候和南北地理与世界动物地理的天然分界线和交汇过渡地带,其庞大的山体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孕育了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被誉为动植物种“天然的基因库”。
据文献资料统计,秦岭地区有种子植物159科892属3 124种,占陕西省种子植物总数的77%,仅树木就有101科321属1 224种;在这些种子植物中,拥有世界单种属植物37属,少种属植物69属;中国特有属39属,特有种1 428种;秦岭原生特有种192种。在秦岭地区,拥有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华山脐鳞(Rhizoplaca huashanensis)等56种国家与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以及大量的观赏植物。
秦岭地区有兽类126种,占全省总种数的84.56%;鸟类338种,占全省总种数的91.11%。在秦岭地区分布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朱鹮(Nipponia nippon)、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等国家与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28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被誉为“秦岭四宝”,享誉中外。
2.2 森林资源十分茂盛
陕西是全国林业建设重点省份之一,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1月公布的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显示:陕西省林业用地面积1 071.78×104 hm2,排名全国第八位。森林面积670.39×104 hm2,排名全国第十二位。森林覆盖率32.55%,排名全国第十二位。经济林面积124.09×104 hm2,排名全国第六位。天然林面积467.59×104 hm2,排名全国第十位。人工林面积169.21×104 hm2,排名全国第十六位。活立木蓄积33 422.35×104 m3,排名全国第十位。森林蓄积30 775.77×104 m3,排名全国第十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60.52 m3/ hm2,排名全国第十二位。
仅占陕西省国土面积28%的秦岭地区是陕西省森林的集中分布区,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拥有全省约2/3以上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为46.5%。全区有林地面积247.5×105 hm2,占陕西省有林地总面积的54.01%;有林地蓄积量15 257×105 m3,占陕西省有林地总蓄积量的66.13%。繁茂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天然氧吧。
2.3 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古老雄奇的冰川地貌、原始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小径通幽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水文景观构成了秦岭绚丽的自然景观。
秦岭由于受造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影响,山坡陡峭,狭谷深邃,加上冰川、流水的侵蚀切割,从低山至亚高山形成了奇特的流水地貌、冰缘地貌、第四纪冰川地貌等山地地貌景观。地貌复杂,山势突兀,峰峦叠障,险崖断壁,万壑纵横。喀斯特地貌、岩溶溶洞、崩塌石海、堰塞湖光、花岗岩峰林地貌等独特地貌随处可见。
秦岭地区气候交替,四季分明,景色迷人。阳春,草木吐翠,百花争艳;盛夏,林荫夹道,凉风习习;金秋,野果芳香,红叶瞩目;严冬,玉树银装,苍松傲雪。入山十里景,景景皆不同,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就是身处同一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垂直变化也十分明显。
秦岭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水资源十分丰富。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造就了众多的跌水瀑布,这些瀑布声形兼备,山水奇特秀丽,极富美学特征。同时,秦岭北麓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由于各峪口均处于断裂带附近,故多有温泉出露。泉水富含硫酸钙、硫酸钠等矿物质和有机质,对风湿症、关节炎、皮肤病等有很高疗效。
秦岭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垂直分布具有暖温带山地植被分布特征。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低山至亚高山,秦岭植被的垂直分布依次可分为:落叶阔叶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景观类型复杂多样。
2.4 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历史悠久,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诸多人文景观遗存遍布秦岭。中华始祖炎帝生息过的天台山,佛教与道教圣地终南山、华山、骊山、楼观台、草堂寺等,蓝田猿人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古栈道遗址以及历史故事与传说等,深深吸引着游客。许多文物古迹和古代书法石刻等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与艺术感染力。
秦岭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丰厚积淀的历史文化及其多样的民俗风情为生态旅游的开展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林业六大工程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继实施,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与改善,生态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世界生态旅游热潮日益兴盛的大环境下,秦岭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也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一个以秦岭为主体、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森林公园群已在陕西省基本形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底,陕西省已批建森林公园68处,其中国家级23处,省级45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面积26.6×104 hm2。目前已经开业运营的森林公园47处。此外,批准建设森林旅游小区10余处,与森林公园形成互补。
这些森林公园中,有38处分布在秦岭地区,占全省森林公园总数的55.9%;总面积达17.1×104 hm2,分别占全省森林公园总面积的64.3%和秦岭地区总面积的3.3%;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5处,省级23处。秦岭成为中国森林公园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同时,陕西林业系统所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也充当着森林公园的角色,发挥着森林生态旅游基地的作用。截止2006年底,全省林业系统共建立自然保护区41个,总面积95.4×104 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其中秦岭地区21个,总面积76.2×104 hm2,分别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的51.2%和秦岭地区总面积的14.7%。这些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小区等共同构成了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为生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秦岭地区正式批建的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59个,管护面积93.3×104 hm2,占到秦岭地区总面积的17.9%。它们几乎涵盖了秦岭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精华。除此之外,加上秦岭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各级地方政府、各社区村组、社会团体、私营企业等兴建的度假山庄与度假村,以及林区居民自发开展的农家乐等旅游活动,秦岭如今已形成了民俗风情、文物古迹、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相映生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的旅游特色,具有观光游览、休憩疗养、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全方位、立体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5年底,全省森林公园已完成投资1.64亿元,新修、恢复、改造、维护旅游道路1 682.7 km。至2006年底,陕西省各森林公园拥有接待床位9 973张,餐位13 132个,营运车船320辆。现有森林旅游从业人员3.8万人,专职导游380余人。近3年来已接待游客1 250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5.8亿元,社会综合收入80亿元。按直接收入排序,陕西在全国森林公园位居第13位,比2004年上升4个位次。“十五”期间,我省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和实现收入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秦岭正以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成为中国最热的森林生态旅游地带。
 
4 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
4.1 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982年12月陕西省第一个森林公园——楼观台森林公园建立以来,自2006年底,仅分布在秦岭地区的森林公园就达38处。一时间,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秦岭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导产业。然而,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功利目的驱使下,一处处森林公园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高悬在秦岭之巅,为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埋下了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秦岭林区原为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自1954年秦岭大开发以来,森林采伐和营林作业活动一度十分频繁。至上世纪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秦岭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与50多年前相比,秦岭的森林覆盖率由64%下降至46.5%,林区森林资源贮藏量下降了70%以上。虽然自1998年11月起,我国政府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大肆采伐森林的行为得到了遏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省同时也加快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速度与步伐。至2006年底,短短7年时间,我省就建立各类等级的自然保护区32个,占全省保护区总数的78%。随着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与改善,但是,森林采伐对环境所产生的系统压力在短期内仍无法消除,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
在秦岭生态环境与生态功能尚未得到完全修复的情况下,森林旅游活动却已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旅游活动中令人担忧的潜在威胁也随之陡显,敲响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急待加以解决。主要体现在:一是森林公园批建速度过快,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森林公园的性质与自然保护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相当数量的森林公园与保护区相邻而建,甚至是同一个区域,严重妨碍了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二是注重审批程序,轻视后期管理,监管工作严重滞后。由于缺乏预见性与有效制约手段,工作中疲于应付各种旅游安全与生态安全突发事件;三是受秦岭地形的限制,各种旅游设施依山傍河而建,而且规模过大,建设泛滥,既影响了周边环境,又堵塞了河道,安全状况堪忧;四是各旅游单位只有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缺乏旅游影响综合评价体系,只追逐市场,工作盲动性太大。据了解,我省目前尚无一家旅游单位开展旅游影响监测评估工作。在森林公园审批时,虽有环境容纳量估测,但不能依其对客流量进行控制与适时调整。随着客流量的不断增大,每到旅游旺季,各个景点几乎是人满为患,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导致旅游资源萎缩与退化;五是只注重旅游收入,放弃环境治理,资源成本代价太高。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大量建筑废渣与一些宾馆、招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等随意倒入秦岭山谷,致使林木生长衰弱、枯萎。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使河流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六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绝大多数的森林公园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等基本功能与职责,将生态旅游演变成大众旅游活动。由于游客素质普遍偏低,随意攀折树木花草、追赶野生动物、任意丢弃垃圾的行为成了一个共性问题。
4.2 管理对策与措施
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综合保护与治理工作全国关注。秦岭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早已引起陕西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充分肯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必须对秦岭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进行重新审视,对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共性与根本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2007年1月17日印发的《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与2008年3月1日起施行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充分表达了省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信心与决心。今后在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中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2.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审批
秦岭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必须服从生态环境保护大局,结合秦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秦岭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各旅游区进行合理区划,统一布局。在批准建设中,要以总体规划为操作规范,严格审批,分层次有序开发。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充分展示不同区域的旅游特色,充分考虑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关系,以及开发速度与资源恢复周期的关系,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与突击建设,将秦岭地区的生态旅游做大做强。
4.2.2 加强检查监督,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秦岭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活动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利用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监管至关重要,它是生态旅游活动成败的关键。在批准建设前,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是先决条件,否则坚决不能上马,并且要把监管工作始终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在日常管理中,有必要引入“质量体系认证制度”,首先是对现有旅游单位的资质进行重新认定,其次是定期对其旅游活动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具备旅游开发资格与考核评估不合格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或直接摘牌,对资源消耗过大、旅游成本过高的项目坚决予以制止,确保生态旅游环境的高质量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4.2.3 严格控制建设规模,适度经营
各森林公园在批准建设中,要把环境容纳量指标作为建设规模与旅游项目设计的主要依据,不能只将其仅仅作为森林公园审批立项的条件。建设规模以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为上限,要严格控制,绝不允许突破。旅游设施建设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避免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由于目前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基本上都偏重于园林式,而没有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的特点,因此,要进行科学引导与规范,准确把握好 “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4.2.4 建立旅游影响评价体系,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相结合
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构成压力,造成影响,而能够将压力与影响严格控制在资源与环境忍受能力范围内的旅游活动才是积极健康的。这个忍受能力的大小只有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与受影响对象的严密监测与监测数据的综合科学分析才能确立。为此,各旅游开发单位必须强制性建立旅游影响评价体系,与环境质量监测,依据忍受能力的大小适时调整旅游路线、范围,从严控制客流量,做到人与自然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切实加强旅游影响监测工作力度。
4.2.5 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健康发展
生态旅游严格区别于大众旅游,它将环境教育,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融入其中,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森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核心,以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为目的,并非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的生态旅游载体,既注重经济效益,更以追求最高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我们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正确与清醒的认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借生态旅游之名而行大众旅游之实,以确保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4.2.6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是森林旅游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往往由于开发单位设施不全、重视不够,对游客的行为疏于约束与防范,致使各旅游区成为“垃圾山”、“垃圾场”,污水河,自然景观资源现状每况愈下。更为重要的是,秦岭地区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与我省引乾济石、引汉济渭,以及黑河等引水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必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以中央扩大内需为契机,将秦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积极争取项目与投资,统一协调,综合治理。
4.2.7 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确保生态旅游活动安全
在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发展中,生态安全与游客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游客安全事故急剧上升,人身财产与经济损失惨重,教训惨痛。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的同时,既要加强管理队伍与服务队伍的自身建设,增强抵御风险和应急处置的能力。制定生态旅游安全应急预案,积极应对各种安全事故。同时,更要加大对游客的管理力度。针对游客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先行。要将游客的素质教育与安全教育作为宣传教育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确保森林生态旅游工作地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