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牛保动态 >> 牛保动态 >> 正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局党委书记:王惠英)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7日    浏览次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十七大报告专题 
王惠英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十七大报告的研读,使自己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认识,理清了工作思路,对保护区今后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牛背梁保护区发展现状与特点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林麝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地跨西安市长安区、安康市宁陕县、商洛市柞水县三县(区),总面积16520公顷。1986年开始筹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成立管理局。
      经过保护区筹建和管理局成立以来几任领导班子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牛背梁保护区已逐渐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跻身于全省及至全国先进保护区的行列,呈现出以下优势和特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通过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建设投资,目前已建成6783平方米的管理局科研综合楼和约2600平方米的保护站办公楼,兴建住宅楼8500余平方米,并配备了电脑、摄像机、摄影机等办公自动化装备,基本改善了职工的办公、生活条件。
      (二)交通方便快捷、区位优势明显。保护区管理局位于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规划区,距西安市中心7公里。辖区交通方便,4个保护站基本位于省道、国道附近,210国道、沙柞公路、西柞高速公路(铁路)隧道从保护区腹底穿过。保护区距西安市约40至70公里,最近的乘车1小时可达,最远的也只需乘车2小时,是全国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三)职工文化素质较高,平均年龄较轻。全局现有90名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人,大中专学历的7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13人,中级技术职务的10人,职工平均年龄34岁。具有一支朝气蓬勃、文化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四)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管理局成立以来,在省厅党组的关怀下,相继健全完善了局党委、工会等组织机构,现内设党委办、行政办、保护科、科研科、公众教育科等9个职能科室和1个公安派出所,下辖柞水老林、北沟、长安石砭峪、宁陕广货街4个基层保护站和6个管护哨卡,基本形成了局、站、卡三级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编制完成了《管理计划》,建立健全了《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保护站量化考核办法》、《巡护监测办法》、《森林防火工作方案》等规章制度,有效保护了国家森林资源安全。
      (五)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先后开展了《羚牛冬季栖息地调查》、《210国道对羚牛东西扩散的影响》、《濒危物种羚牛解濒技术开发》、《林麝资源调查》等科研课题,提高了职工的科研工作能力。
      (六)宣教设施比较完善。创办内部刊物《牛背梁》(季刊),已出刊20期,建立了“牛背梁网站”,与省内知名书画家联合举办了“牛背梁书画院”;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布设的近600平方米的生物多样性标本馆基本建成。基本构筑和形成了弘扬生态文化的体系,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高了牛背梁保护区的知名度。
      (七)以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进展顺利。和柞水县政府等单位联合开发建设了“秦楚古道生态旅游”和“牛背梁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等项目,科研宣教楼招商引资工作进展良好,为今后发展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牛背梁保护区尽管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保护区面积偏少,布局不尽合理;主要保护物种优势不够明显,知名度不高;职工文化优势尚未转化为人才科研优势,科研成果较少;爱岗敬业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职工工资福利水平较低,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争创全国示范保护区还有一定差距等等。
      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牛背梁保护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结合牛背梁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今后应在继续坚持“以保护为根本,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管理为核心,以宣传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以发展为目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围绕“坚持一个根本,发挥三大优势,盘活两大资源,做好五项工作”的原则,逐步实现工作重心向强化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基础工作的转移,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争创全国示范保护区。
      (一)“坚持一个根本”:即坚持以资源保护为根本。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是国有森林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主体,做好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保护的责任十分重大,开展一切工作都要立足资源保护这个根本抓落实。要积极探索扩大保护区面积、妥善理顺相关林权问题的路子,争取多划面积,为保护对象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不断完善保护站量化考核和巡护监测办法等规章制度,有效发展基层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国家森林资源安全。
      (二)“发挥三大优势”;即发挥牛背梁保护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加大联合开发和投入力度,积极做好“秦楚古道生态旅游”、“牛背梁森林公园联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快“秦岭生态教育示范和黄连木采种基地”的立项申报工作,引导各保护站积极开展小型生态旅游接待活动,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工作,为保护区发展增添后劲和活力,达到兴区富民的目的,不断增加职工收入。
      (三)“盘活两大资源”:即盘活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我区有野生动物200余种,植物950余种,其中羚牛、林麝等一级保护动物4种,黑熊等二级保护动物21种,太白红杉等保护植物11种,是天然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应在坚持资源保护和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举。同时,结合职工文化素质较高、青年知识分子较多等实际,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灵活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盘活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抓好六项工作”:即抓好森林资源管理、科研监测、项目实施林业产业发展、宣传教育及职工队伍建设工作。一是牢固树立“管护第一”的思想,健全巡护管理、森林防火制度和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坚持依法治区,确保国家森林资源安全。二是确立科技先导的意识,积极开展以羚牛、林麝为主的珍稀濒危物种科研监测工作,启动大熊猫潜在栖息地因子调查工作,努力提高保护区科技管理水平和职工的科研工作能力。三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抓好项目库建设,努力争取适合保护区发展的项目,为保护区发展增添活动。四是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要的变化,科学论证,积极实施,以“秦楚古道生态旅游开发”、“牛背梁森林公园”和“秦岭生态教育示范暨黄连木采种基地”等联合开发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发挥林业产业在富单位、富职工中的支撑作用。五是抓好宣传教育工作。认真搞好《牛背梁》网站、《牛背梁》刊物和牛背梁书画院建设,搭建宣传我区成就,弘扬生态文化的平台。同时,加大生物多样性标本馆建设力度,进一步构筑宣传生态文明的载体,强化社会公众关注自然保护事业和林业建设的意识,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六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要坚持“周三学习日”制度,党委中心组率先垂范,通过开展多形式的专题研讨和主题征文演讲赛等活动,使党员干部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自然保护区在构筑“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二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收入分配机制和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三要通过积极开展“巾帼建功立业”、“青年文明岗”和学习交流、教育培训等活动,强化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和“扎根基层、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自然保护精神;四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抓落实、求发展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保护区整体管理水平。制定保护区长期发展战略,构筑发展蓝图,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争创全国示范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