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保护区工作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作者:强晓鸣 李景侠 张昌贵)

来源:牛背梁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14日    浏览次数:

      自然保护区是受到人为保护的特定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在重点保护森林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已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和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尚未全面开展生态旅游,但生态旅游规划已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批。本文在总结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该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并评价,以期为今后保护区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区自然概况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横跨秦岭南北(108°45’~109°03’E,33°47’~33°55’N),位于长安、柞水、宁陕三县(区)交界处,总面积16520 hm2。区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海拔1300~2802m),牛背梁(2802 m)是区内和秦岭东段最高峰。北坡平台缓坡相对较多,南坡多峡谷峭壁。以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属黄河水系,南部属长江水系。保护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的山地气候特点。年均气温8~10℃,极端最高气温31.1℃,极端最低温度-21.6℃,年降水850~950mm,无霜期130d。保护区内植被繁茂,有林地面积15940 ha2,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植被属暖温带针阔叶混交型,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种子植物950种,隶属105科433属,有红豆杉、太白红杉等国家保护植物15种,羚牛、豹、林麝等国家保护动物46种。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陕西林业规划设计院相关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调查、社区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
2.2  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较多,本文采用目前应用较多、评价效果良好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与加权平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由风景质量和开发条件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分为若干因子与次因子(表1)。
表1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与赋分标准
Tab.1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ourism Resource of the Niubei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and grade

评价指标
赋分标准
Grade
目标层Objective level
项目层Project level
因子层Factor level
次因子层Secondary factor level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O)
 
风景质量(C1
林景(S1
森林覆盖率(F1
风景林(含灌木林下同)覆盖率在60%以下,1分;风景林覆盖率在60%~85%,3分;风景林覆盖率在85%以上,5分。
林相(F2
林相单一多为人工纯林植物群落简单,1分;林相较丰富天然纯林或混交林植物群落多样,3分;林相丰富异龄复层混交林植物群落复杂,5分。
季相(F3
季相变化少景色单一观赏期较短,1分;季相变化明显景色较丰富三季有景可赏,3分;季相变化多样景色丰富四季各异有景可赏,5分。
古树名木(F4
古树名木不足5株或没有,1分;古树名木较多有5~20株保护价值较高,3分;古树名木众多有20株以上观赏保护价值高,5分。
山景(S2
山体形态(F5
无山景或属低山丘陵沙漠相对高差200m以下,1分;以中山景观为主相对高差200~1000m,2分;有高山景观雄伟险峻相对高差1000m以上,5分。
景观特征(F6
造型一般峰、石、崖、洞景观少,1分;造型较美有奇峰、怪石、险崖、石洞景观,2分;造型奇特千姿百态雄、奇、秀、险、幽兼具,5分。
水景(S3
水体形态(F7
无水景或少有水景水面不足50km2,1分;有天然湖泊或人工库塘水面50~300 km2,3分;濒临湖海水面300 km2以上,5分。
景观特征(F8
形态单调水质一般无或有常见动态水景,1分;自然形态水质清纯瀑泉等动态水景优美,3分;动态水景流量大、落差大景观奇特远近闻名,5分。
生物景(S4
森林植物(F9
南方植物400种以下北方植物200种以下无珍稀种,1分;南方400~1000种,北方200~500种有珍稀濒危种,3分;南方1000种以上北方500以上珍稀濒危种多,5分。
野生动物(F10
野生动物100种以下无珍贵野生动物,1分;野生动物100~200种珍贵野生动物10种以下,3分;野生动物200种以上珍贵野生动物10种以上,5分。
环境质量(S5
大气质量(F11
大气质量达国家三级标准,1分;大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3分;大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5分。
水体质量(F12
地表水质量达国家三类水标准,1分;地表水质量达国家二类水标准,3分;地表水质量达国家一类水标准,5分。
气象景(S6
气象一般无奇异景观,1分;有美丽动人的气象景观当地闻名,3分;有奇特美妙的气象景观省内外闻名,5分。
人文景(S7
无或仅有一般文物古迹,1分;文物古迹较多有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分;文物古迹众多有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分。
开发建设条件(C2
地理位置(S8
距省会、地级城市100km以上,1分;距省会、地级城市20~100km以上,3分;距省会、地级城市20km以内,5分。
外部交通(S9
距铁路、国道、省道50km以上有普通公路直达,1分;距铁路、国道、省道10~50km有三级公路直达,3分;距铁路、国道、省道10km以内有二级专线直达,5分。
服务设施(S10
有一般服务设施仅能提供旅游食宿,1分;服务设施较全可提供多种大众化服务,3分;基本形成服务体系可提供优质旅游服务,5分。
知名度(S11
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当地闻名,1分;知名度较高省内外闻名,3分;知名度高国内外闻名,5分。
旅游协作(S12
周边50km以内无或有一般旅游点,1分;周边50km以内有省级、市级旅游点,3分;周边50km以内有国家级旅游点,5分。
游人规模(S13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万人以下,1分;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10万人次,3分;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以上,5分。

2.2.2 评价指标及其等级划分、赋分标准
      选用2个项目、13个因子与12个次因子等指标进行评价,每个指标划分为3个等级,分别赋以1、3、5分值(表1)。
2.2.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用表格的形式设计问卷,发放给15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及相关人员,请他们进行相对重要性勾选。以填表方式按同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的判别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据此构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整理与一致性检验,确定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表2)。
2.2.4评价指标得分的确定
      依据旅游资源评分标准,结合保护区旅游资源现状,由10位专家分别就每个评价因子进行打分,取其平均值作为每个评价指标的最终得分,结果见表2。
表2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因子权重、得分与评价结果
Tab.1  The factors weight of tourism resource of the Niubeil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factors score, evaluatiog result

评价指标
Evaluatiog factor
指标权重(Qi
Factors weight
指标得分(Pi
Factors score
评价结果(E)
Evaluatiog result
旅游资源
综合评价
风景质量
 
 
0.596
0.799
林景
森林覆盖率
0.155
5
0.155
林相
0.034
4
0.027
季相
0.073
5
0.073
古树名木
0.016
3
0.010
山景
山体形态
0.053
3
0.032
景观特征
0.052
3
0.031
水景
水体形态
0.031
3
0.019
景观特征
0.030
3
0.018
生物景
森林植物
0.020
5
0.020
野生动物
0.021
4
0.017
环境质量
大气质量
0.089
5
0.089
水体质量
0.090
5
0.090
气象景
0.015
2
0.006
人文景
0.022
2
0.009
开发建设条件
 
 
0.203
地理位置
0.138
4
0.110
外部交通
0.076
5
0.076
服务设施
0.041
1
0.008
知名度
0.020
1
0.004
旅游协作
0.016
1
0.003
游人规模
0.009
1
0.002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3.1.1  旅游资源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中拟定的森林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包括5大类,19个亚类。主要的旅游资源有:
3.1.1.1 地文景观
      (1)巍峨峭拔的奇峰景观。保护区地跨秦岭南北,秦岭主梁东西横亘,在不同方位形成了或一峰独秀、或三五相对、或众峰倚立,或山谷暴露的独特景观。境内最高峰牛背梁,海拔2802.1m,山脊高耸如牛背,气势雄伟。黄花岭海拔2328m,山势逶迤,因多产黄花而得名。
      (2)曲折险幽的峡谷景观。保护区境内山大沟深,两侧危崖夹峙,势如剑开,谷底急流湍湍,树木掩映。西沟峡自峡口以上,两侧危崖高耸,峡谷内巨石堆积。石砭峪沟曲折幽深,或开或合。
3.1.1.2水体景观
      (1)曲折潆洄的溪流景观。旬河位于保护区西南部,在肠子峡中蜿蜒曲折,急如惊龙,飞流如雪。乾佑河位于保护区南部边沿,河道平缓宽阔,偶有农舍隐约,极具田园意境。西沟峡位于保护区东南部,自峡口以上,河道突然变窄,两侧森林茂密,石崖对峙。
      (2)飞玉溅雪的瀑布景观。银练飞瀑位于铁锁沟中,高差逾二十米,瀑面急流飞泻而下,形成一狭长深潭。百米飞瀑位于光头山东部,翠峰青崖之间,一条玉带分外耀眼。玉龙瀑布位于石砭峪河的支流水洞子沟上游,沟谷狭窄,水流小而气势猛。
      (3)蕴翠含碧的碧潭景观。桃花潭位于西沟峡中,春季桃花落英缤纷,随风飞舞,顺水流转。
3.1.1.3  生物景观
      (1)森林景观。① 灿烂缤纷的季相景观。春天,嫩叶初绽,繁花怒放。夏天,绿海荡漾,夏花争奇斗妍。深秋,霜染红叶,累累红果。隆冬,松杉挺立,玉树琼花。② 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景观。从下至上(海拔1800m~2802m),依次是松栎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景观林带、中高山桦木林景观林带和中高山针叶林景观林带,具有较高的科研教学价值和观赏价值。③ 植物景观。保护区丰富的植物种类中,有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是生态旅游资源极其重要的景观资源,主要包括珍稀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两大类。
      (2)野生动物景观。羚牛作为保护区的主要野生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被确定为我国Ⅰ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稀有珍贵动物之一。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为羚牛、林麝、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理想家园,为生态旅游主要景观之一。
3.1.1.4天象与气候景观
      (1)雾景。雾景比较多见。尤其是光头山,每当阴雨天气,云雾缭绕,雾锁空山,美如仙境。
      (2)雪景。生态旅游区隆冬可观冬雪之壮丽,春览春雪之潇洒。
      (3)雨景。保护区天气多变,经常遇云则雨。小则细雨蒙蒙,大则急雨磅礴。
3.1.1.5人文景观
      (1)古栈道遗迹。① 古子午道遗址。位于保护区西部,即今天的210国道。古子午道始辟于汉平帝元始五年,唐时蜀郡涪州贡杨贵妃荔枝、明末孙传庭围剿李自成起义军等皆由此道出入,遗留有多处古栈道遗迹。② 义谷道遗址。位于保护区东部,始建于北周保定二年,由柞水县城经太河与花门楼至古长安,可行古兵车。至解放初,仍是连接秦岭南北的交通要道。
      (2)西康铁路隧道和西康高速公路隧道。西康铁路秦岭隧道、西柞高速公路终南山隧道均从保护区腹底穿过,长度约18km左右,其中铁路隧道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3.1.2 旅游资源的特点
      (1) 峡谷景观居多而且典型。区内西沟峡、甘沟、苍子沟等均为峡谷,两岸奇峰高耸,幽壑深切,树木葱茏,幽、暗而狭长,峡谷中巨石堆积,急流滔滔,宛若岩石博物馆。
      (2)田园风光与森林景观并存。保护区旅游线路均为沿溪线,浅山一带分布有数千社区居民,居住地小桥流水,有林地树木葱茏,农田、林地交替出现,沿溪而行,景色不断变换。
      (3)人文景观资源具有显著的垄断性。穿越秦岭的西康铁路隧道全长18.46km,为亚洲之最;由岭南至岭北的秦楚古道直至解放初仍是连接秦岭南北的交通要道,现保存相对完好。
      (4)景区、景点具有较强的可进入性。210国道、沙柞公路(省道)、秦岭环山路、西康铁(公)路、原林场遗留便道等便捷的交通增加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
3.2 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由评价指数反映出来,评价指数由下式计算:
 
E=   
  
 
      式中E:旅游资源综合性评估结果值;Qi :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分值;n:评价因子的数目。
    依据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得分,利用以上公式计算得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为0.799分(表2)。根据冯书成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大于0.75时,旅游资源质量好;0.50~0.75时旅游资源质量较好;小于等于0.50时,旅游资源质量一般。因此,认为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为好。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就单项评价因子而言,森林覆盖率、季相、森林植物、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外部交通等指标得分值均为5分,说明该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区位优势较明显,外部交通便利,具有较高的旅游条件与开发价值,但服务设施和知名度等开发建设条件较薄弱。
4 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资源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要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容量。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和法律法规意识。其三,要广开资金渠道,做好融资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开放促进发展,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拓宽资金渠道,建立自我积累。其四,要提高活动参与性,增加体验乐趣。要设计一些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增加旅游者与工作人员、野生动植物及社区居民的近距离接触,达到单纯说教所起不到的宣教效果。其五,要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挖掘文化内涵。可结合保护区实际,挖掘陕南民俗风情文化、秦楚古道历史文化、西康铁路(高速公路)秦岭隧道、王锁崖、铁锁沟的传说等人文资料,使生态旅游更具意义和吸引力。